爨乡教育燃灯者:谢显琳以身为炬照山河
爨乡教育燃灯者:谢显琳以身为炬照山河
1887年深秋,滇东高原的晨雾还未散尽,慕乐村私塾里便传出孩童的朗朗书声。七岁的谢显琳攥着《论语》,跟着私塾先生父亲诵读"学而时习之",窗外金黄的银杏叶飘落在泛黄的书页上。这个耕读世家的少年或许未曾想到,自己的人生将与滇东教育血脉相连,在历史长河中镌刻下永不磨灭的印记。
书香门第走出的破壁者
在私塾先生的严厉教导下,谢显琳自幼便将四书五经烂熟于心。1903年寒冬,16岁的少年背着母亲缝制的粗布书包,踩着结霜的田埂步行百里,考入曲靖府中学堂。当他在新式学堂里第一次触摸到物理仪器,第一次听见"科学救国"的呼喊时,命运的齿轮开始轰然转动。
三年后,他以全省优等生身份考入云南省立优级师范博物科。在翠湖畔的校园里,谢显琳与缪尔纾、袁丕钧等人组成"科学救国社",他们用显微镜观察水滴中的生命,在实验室里调试自己组装的无线电报机。毕业典礼上,当校长宣布这个总拿第一的年轻人留校任教时,谁也没想到,这个决定将改写滇东教育的历史。
筚路蓝缕建学堂
1913年春寒料峭时节,26岁的谢显琳站在迤东道台衙门残破的门槛前。瓦砾遍地,野草没膝,这座被废弃的官衙将成为他实现教育理想的战场。他带着师生亲手清理废墟,将倒塌的照壁改建成教室,用门板当黑板,以青石为课桌。四个月后,当省立第三师范学校的铜牌在晨光中泛起微光时,滇东大地上第一所新式师范学校破土而出。
"勤学业、守校规、习劳苦、甘淡泊..."谢显琳执笔写下的八字校训,不仅刻在校门石碑上,更刻进了每个师生的骨血里。他首开滇东教育先河,让男女学生同堂听讲,当穿着阴丹士林布衫的女学生走进教室时,守旧乡绅的咒骂声与进步青年的掌声在校园外激烈碰撞。
战火中的教育丰碑
1938年秋,日机轰炸的警报声刺破昆明上空。谢显琳带着师生将爨宝子碑、三十七部会盟碑等文物深埋地下,在防空洞里支起黑板。当炮弹在校园围墙外炸响时,他正带着学生诵读《离骚》,洞壁的回声与远处的爆炸声交织成特殊的乐章。次年校舍被毁,他冒死闯入军管区,用一摞发黄的教案换来修缮经费。
最惊心动魄的时刻发生在1928年。警报声中,他逆着人流冲向即将倒塌的实验室,用身体护住那台从法国辗转购得的显微镜。玻璃碎片划破他的长衫,鲜血染红了仪器箱,这位清瘦的校长却像守护婴孩般死死抱住设备。后来学生们发现,校长室墙上挂着"宁可毁身,不可毁教"的条幅,墨迹淋漓,力透纸背。
清风两袖守初心
在谢显琳的字典里,从未有过"享受"二字。他变卖祖屋创办学校,将毕生积蓄化作图书馆的万卷藏书。1929年学潮中,面对质疑声,他当众展开三十年的账本,每笔开支都清清楚楚,连粉笔的领取记录都赫然在目。当有人发现他穿着补丁摞补丁的中山装上课时,这位校长只是淡然一笑:"衣贵洁,不贵华。"
晚年遭遇错划右派的厄运,他依然在漏雨的教室里书写板书。1963年退休那天,他把珍藏的线装书全部捐给图书馆,只带走一箱手抄教案。1968年冬夜,弥留之际的老人留下"碑刻无字"的遗言,如同他生前在校园种下的银杏,只把金黄洒向人间,不问身后名。
薪火相传照后人
如今,当曲靖一中的学子走过爨园,抚摸镌刻着谢显琳手书校训的石碑时,他们触摸到的是跨越百年的教育温度。这位从私塾走出的教育家,用一生践行了"教育乃立国之本"的信念。他留下的不仅是滇东教育的基业,更是一种精神火种——在艰难中坚守,在困顿中创新,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复兴紧紧相连。
滇东高原的风依旧在吹,谢显琳亲手栽下的柏树已亭亭如盖。每当晨曦照亮"云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旧址的飞檐,人们仿佛还能看见那个清瘦的身影,在瓦砾堆上描绘教育蓝图,在战火纷飞中守护文明火种,用生命诠释着何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 上一篇: 北岸小学“四项活动”抓实第二十四届推广普通话工作
- 下一篇: 爨龙颜:南中大地上的千年传奇
相关新闻
悬崖电梯贯通民生与旅游,云南尼珠河村振兴双引擎
宣威市“四坚持”打造旅游促“三交”特色品牌
宣威市“四坚持”打造旅游促“三交”特色品牌近年来,曲靖市宣威市立足全市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积极融入全国、全省旅游发展大环境,着力在文化旅游业创新融合发展上找准发力点、寻求新突破,让“诗与远方”...
宣威尼珠河大峡谷的四个“世界之最”
宣威尼珠河大峡谷的非凡风光与无数挑战——探秘宣威尼珠河大峡谷的非凡之旅
尼珠河的历史
尼珠河的历史尼珠河位于宣威北部,发源于宣威北部的得禄乡,流经得禄、倘塘、杨柳、双河、阿都、文兴、普立7个乡镇,为北盘江北部最大的支流,与南部干流拖乐河于普立的腊龙汇水形成了北盘江。尼珠河又是宣...
-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