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东秘境中的红色丰碑:富源县张家洞革命纪念园的传奇与新生
滇东秘境中的红色丰碑:富源县张家洞革命纪念园的传奇与新生
在滇东高原的褶皱里,曲靖市富源县老厂镇拖竹村委会补乃村的张家洞革命纪念园,宛如一颗历史长河中闪耀的红星,既镌刻着革命烽火的壮烈,又书写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华章。这里的一石一木、一洞一景,都承载着厚重的红色记忆,诉说着军民鱼水情深,见证着从绝壁天险到振兴热土的沧桑巨变。
绝壁天险中的红色传奇
天然岩厦见证的生死较量。1949年6月25日,解放战争的硝烟燃至滇东。张家洞,这个坐西北向东南的天然岩厦,凭借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势,成为十八连山游击主力团第一大队抵抗国民党军的指挥所。洞内能容纳百余人,游击队员们依托溶洞的天然屏障,与装备精良的贵州保安团及地方反动武装展开殊死搏斗。在这场持续八天八夜的战斗中,据《富源县革命斗争史》记载,他们以寡敌众,毙伤敌军31人,最终成功突围。战斗中,村民余二红老人机智引敌暴露洞口,游击队员趁机反击,展现了军民一心的英勇气节。
精神坐标上的永恒丰碑。为铭记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富源县人民政府自1991年起启动建设,历时十三载于2004年全面竣工,将张家洞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洞口矗立的3.9米方柱体纪念碑,碑面由原云南省副省长保永康等革命前辈题字,另有5通长方形纪念碑和4通纪事碑,其中两通为抗美援朝烈士纪念碑。2023年,纪念园新增“抗美援朝烈士纪念专区”,通过声光电技术还原长津湖战役场景,让参观者能触摸到跨越时空的红色温度。
军民鱼水情的血肉纽带。
在纪念园西南角,一座复原的游击队医疗站诉说着军民深情。1949年战斗期间,补乃村村民自发组织担架队,用自家门板制作简易担架,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如今,当地仍保留着“红军井”“支前路”等遗址,村民赵德福老人珍藏的游击队借据复印件,成为军民鱼水情的生动见证。曾任医疗站向导的村民张明德回忆:“当时老百姓宁可自己饿着,也要把食物留给伤员。”
喀斯特地貌的红色秘境
地质奇观与战场遗迹的时空对话。张家洞所在的“九坑十八荡”区域,是典型的地表下沉地貌群。水木荡的碧波、金牛荡的钟乳、刘家荡的地下暗河,构成层次分明的地质画卷。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周家荡的“天坑矩阵”,直径超200米的巨型天坑内,原始森林覆盖率达92%,经中国科学院专家考证,这里保存着滇东地区最完整的第三纪孑遗植物群落。洞内钟乳石形态各异,“红军哨位”“机枪掩体”等象形石景与真实历史遗迹重叠,形成独特的景观。
生态修复中的红绿交响。2025年启动的“南国氧吧”工程,运用“近自然林业”理念修复战时损毁林地。在纪念园东侧,500亩方竹林与猕猴桃种植基地形成生态缓冲带,既保持水土又创造经济价值。特别引入的智能监测系统,通过5G网络实时传输空气质量、土壤湿度等数据,让红色遗址成为生态文明教育的露天课堂。如今,游客在参观纪念园后,可徒步穿越槽子,观赏野生猕猴、红腹锦鸡等动物,体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溶洞暗河里的时空隧道。经地质勘探,张家洞地下暗河系统长达3公里,其中“长征通道”段保留着当年红军架设的简易木桥遗迹。游客可乘船穿越暗河,探秘溶洞内“子弹壳化石群”等自然与人文交融的奇观。2024年,纪念园在暗河出口新增“生态科普长廊”,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向游客介绍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理及生态保护知识。
民族记忆里的红色脉络
张氏家族的百年丹心传承。纪念园核心区保存着张氏宗祠,族谱记载着张家三代人的革命传承:张德胜(1912-1948)为掩护部队牺牲,其子张守业(1935-2002)建国后任村支书带领村民重建家园,孙女张丽现任纪念园讲解员。这种“三代接力守初心”的故事,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张丽在讲解时动情地说:“爷爷的牺牲换来了村子的解放,我要把他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洞穴文化习俗的活态传承。当地布依族群众利用溶洞特性,衍生出独特的穴居文化。每年农历六月六,村民在洞内举办“火把节”,通过火把照明形成的“光影长廊”,重现当年红军夜间转移的场景。这种将民俗与红色记忆结合的传统,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4年,纪念园在节日期间新增“火把节文创市集”,展销由村民制作的火把造型工艺品,进一步推动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手工艺里的红色基因活化。村中非遗传承人李美兰创新“红军草鞋编织技艺”,将传统麻绳与现代纤维材料结合,制作的“红星草鞋”成为网红文创产品。2023年,该技艺带动200余户村民增收,产品远销东南亚。此外,村民还将红军长征途中食用的野菜加工成“红军菜谱”,在农家乐推出特色菜品,让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感受红军的艰苦岁月。
红色基因驱动的绿色崛起
“红色研学+”产业的多元裂变。纪念园联合周边村寨打造“重走长征路”研学线路,开发真人CS模拟战、洞穴生存训练等体验项目。2023年接待研学团队420批次,带动民宿、农家乐等产业增收超300万元。2025年“五一”期间,纪念园推出的“重走游击路”实景体验项目大受欢迎,参与者穿戴仿古军装,在专业教官指导下完成情报传递、战地救护等任务。夜幕降临时,洞内上演的《洞中火种》沉浸式剧目,运用全息投影技术再现战斗场景,让观众仿佛置身烽火岁月。
数字赋能红色文化的破圈传播。通过“云上纪念园”小程序,游客可360°VR游览洞穴遗址,观看AI修复的历史影像。2024年计划上线“数字孪生洞穴”,利用激光雷达扫描技术永久保存洞穴文物。纪念园还与多所高校合作,开展“红色文创数字设计大赛”,推出系列数字藏品,让红色文化在年轻群体中实现破圈传播。2025年,纪念园的数字文创产品销售额预计突破500万元。
共同富裕的“补乃模式”探索。村集体成立红色旅游合作社,创新“资源入股+保底分红”机制。村民以土地、房屋入股参与旅游开发,2023年人均年收入达1.8万元,较5年前增长300%,入选“中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同时,当地成立农业合作社,推广“红色旅游+烤烟种植”模式,2024年全村烤烟种植面积达850亩,户均增收4万元。村民余德明将自家老宅改造为民宿“红军驿站”,客房以革命年代的标语、老物件装饰,年接待游客超5000人次。
绿水青山中的精神家园
生物多样性守护的生态奇迹。在海拔1800米的观测点,科研人员记录到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桫椤群落,树龄最长达300年。洞穴生态系统更为独特,张家洞底层暗河栖息着盲鱼、盲虾等特有洞穴生物,2024年新发现的盲螈属新种,被命名为“富源盲螈”。纪念园与科研机构合作,建立洞穴生物保护监测站,定期开展生态科普活动,让游客深入了解洞穴生物的奥秘。
生态农业融合的绿色经济。纪念园周边发展起特色生态农业,种植核桃、李子等经济林木1600余亩,并试点发展食用菌种植,形成“红色旅游+生态农业”的复合模式。游客在参观纪念园后,可参与采摘体验,品尝新鲜果实。2025年,纪念园计划推出“生态农产品红色礼盒”,将当地特色农产品与红色文化元素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生态教育基地的精神滋养。2024年,富源县在纪念园设立“青少年生态教育基地”,开发“喀斯特地貌探秘”“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课程,全年接待学生团体20余批次。通过实地观察、实验探究等方式,培养青少年的生态保护意识。同时,纪念园还定期举办生态讲座,邀请专家学者为村民和游客普及生态知识,共同守护这片绿色家园。
张家洞革命纪念园,既是滇东大地的红色丰碑,也是山水人文的璀璨明珠。在这里,革命先烈的热血与喀斯特地貌的雄浑交相辉映,传统村落的烟火与乡村振兴的蓝图相互交织。每块岩石都诉说着忠魂故事,每缕山风都传唱着时代新声。当您触摸洞壁上的弹痕,凝视展柜中的草鞋,或许能听见历史与现实的深情对话——这是属于张家洞的,跨越时空的精神回响,它将继续激励着后来者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传承红色基因,守护绿色财富,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 上一篇: 常用公文写作参考网站整理
- 下一篇: 滇东秘境中的凤凰传奇——师宗县凤凰谷的多元魅力
相关新闻
悬崖电梯贯通民生与旅游,云南尼珠河村振兴双引擎
宣威市“四坚持”打造旅游促“三交”特色品牌
宣威市“四坚持”打造旅游促“三交”特色品牌近年来,曲靖市宣威市立足全市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积极融入全国、全省旅游发展大环境,着力在文化旅游业创新融合发展上找准发力点、寻求新突破,让“诗与远方”...
宣威尼珠河大峡谷的四个“世界之最”
宣威尼珠河大峡谷的非凡风光与无数挑战——探秘宣威尼珠河大峡谷的非凡之旅
尼珠河的历史
尼珠河的历史尼珠河位于宣威北部,发源于宣威北部的得禄乡,流经得禄、倘塘、杨柳、双河、阿都、文兴、普立7个乡镇,为北盘江北部最大的支流,与南部干流拖乐河于普立的腊龙汇水形成了北盘江。尼珠河又是宣...
-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