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顶部自带醒目提醒,可以自由设置支持HTML!【本提示可以后台关闭】
    0

    桂涛声:从乌蒙山麓到太行山巅的烽火诗人

    2025.06.10 | NiZhuHe | 42次围观

    桂涛声:从乌蒙山麓到太行山巅的烽火诗人

     

    1906317日,云南曲靖沾益县菱角乡卡郎村的晨雾中,一声婴儿啼哭划破了回族村落的宁静。这个诞生在贫寒农家的孩子,或许从未想过自己的人生将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他叫桂独生,字仰之,后以笔名涛声名垂青史——一个用诗句点燃抗战烽火的文化战士,就此踏上传奇征程。

    乌蒙山中的少年觉醒

    在桂涛声的记忆里,童年是母亲纳鞋底时哼唱的回族小调,是私塾先生摇头晃脑诵读的《千字文》,更是伯父桂培根变卖田产供他求学的蹒跚背影。当同龄孩童在田间追逐时,这个清瘦少年正趴在曲靖师范的课桌上,如饥似渴地吞咽着《新青年》上的文字。1925年,一场学潮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打倒帝国主义!”“还我青岛!当游行队伍的呐喊声震彻春城,19岁的桂涛声高举横幅冲在最前。校方以赤化分子的罪名将他开除时,他却在日记中写道:真理的种子既已播下,何惧风雨摧残?回到家乡,他白天在省立第三师范教美术,夜晚便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马克思的箴言,直到被解聘的命令再次降临。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1928年。当桂涛声以国民党上尉书记员的身份进入军营时,没人知道这个穿笔挺军装的青年,袖口里藏着《共产党宣言》。在士兵们赌钱喝酒的喧嚣中,他秘密发展了六名党员,在枪炮声中建起地下党支部。十年后,当他在提篮桥监狱的铁窗下回忆这段岁月时,曾对难友笑道:我本是教书匠,却成了军营里的红色绣娘

    太行山巅的惊雷

    1937年卢沟桥的炮火,将31岁的桂涛声推向历史前台。他随李公朴奔赴山西前线,目睹的场景令他终生难忘:十八岁的新兵抱着炸药包冲向坦克,村妇们将最后一块门板拆给伤兵当担架,老汉把珍藏的腊肉塞进战士行囊……在陵川佛山的断崖上,他望着蜿蜒如龙的太行军民,突然抓起半截铅笔,在香烟盒背面疾书:

    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

    看吧!千山万壑,铜壁铁墙!

    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当冼星海为这首《在太行山上》谱曲时,特意在副歌部分加入进行曲节奏。歌曲传唱开来的那个冬天,八路军某部连长在战壕里听到歌声,突然带着全连战士齐声高唱,竟震慑得日军炮火为之一滞。这首写在烟盒上的战歌,最终化作刺破黑暗的利剑,插在每个抗日军民的心头。

    铁窗与笔杆的交响

    桂涛声的革命生涯,始终与牢狱相伴。1931年首次被捕时,他在提篮桥监狱的墙上刻下宁死不屈四个字;1942年再次入狱,他却在狱中办起政治学习班,用粉笔在地面画世界地图,给难友们讲解《资本论》。出狱后,他创办的《战斗》杂志成为孤岛上海的文化灯塔,每期印刷量高达五万份,却因纸张短缺不得不手抄传阅。

    最令人动容的,是他在1944年冬为八路军募捐棉衣的场景。这位曾指挥千军万马的文艺指挥官,此刻正站在上海弄堂口,抱着募捐箱向路人鞠躬。当有人认出他是《在太行山上》的作者时,他笑着摆手:现在我是要饭的桂涛声,但碗里盛的是民族的尊严。

    黄浦江畔的绝唱

    新中国成立后,桂涛声婉拒了行政职务,选择在上海市音协副主席的岗位上默默耕耘。他常说:战士的归宿是战场,文人的归宿是书桌。直到1977年退休,他仍坚持每周去图书馆查阅资料,为年轻作曲家修改曲谱。临终前,他将毕生积蓄捐给家乡修路,只留下一句:让卡郎村的娃娃们,别踩着我当年的泥泞走。

    198212月,桂涛声在上海病逝。按照遗嘱,部分骨灰撒入黄浦江,部分安葬于太行山。当江水与山风相遇,仿佛又响起那首穿越时空的战歌:

    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

    我们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

    这位从乌蒙山走出的诗人,用一生践行了笔下的誓言。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主义,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选择以诗为剑,劈开黑暗。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