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岭烛照:谢显琳的百年教育长歌
云岭烛照:谢显琳的百年教育长歌
1887年,云南富源县雨旺乡的冬夜里,一盏油灯在茅屋内摇曳。谢洪泰望着襁褓中啼哭的男婴,粗糙的手掌轻轻捻灭灯芯,一声叹息里藏着期许:“显琳,显琳,你莫不是要烧尽自家灯火,去点万家烛火的?”谁也没想到,这个在油灯下诞生的孩子,竟用一生在滇东大地上燃起了永不熄灭的教育之火。
寒门少年:青石板上的求学路
十二岁那年,母亲连夜赶制的粗布长衫还带着线头,谢显琳背着半袋苦荞饼踏上了赴昆求学的山路。三百里青石板,他数着苔藓记里程,野庙檐下,香炉余烬未灭,他就着那点微光读书。困了,就以石为枕;饿了,就啃一口硬邦邦的苦荞饼。
考入云南优级师范学堂那天,教务主任看着这个操着浓重乡音却能通篇默写《过秦论》的少年,在花名册上把“谢琅书”三字圈了又圈。课堂上,地理教员展开褪色的舆图,一声叹息刺痛了少年的心:“诸君可见,我们云南竟无一所像样中学!”谢显琳攥紧拳头,指甲在掌心掐出月牙痕,窗外的紫薇花簌簌落在砚台里,也落在他滚烫的心上。
燃灯者:破庙里的学堂梦
1919年清明,二十四岁的谢显琳跪在祖坟前,红绸包裹的八十块银元是变卖祖屋所得。他亲手焚毁了聘礼庚帖,对着列祖列宗发誓:“办不成学堂,我谢字倒写!”
城郊的观音寺,破庙残垣,漏雨的偏殿里,首期三十名学生挤在一起。谢显琳带着他们挑黏土夯墙,暴雨冲垮西墙,他赤脚带头挖排水沟,泥浆裹满裤腿,却笑着看学生们用瓦片在断墙上拼几何图形,演算勾股定理。老住持摇头叹息,却不知这破庙里的朗朗书声,正孕育着滇东教育的希望。
烽火守灯人:弹雨中的弦歌
1942年深秋,日机轰炸后的曲靖硝烟弥漫。谢显琳把教科书藏进腌菜缸,带着学生在防空洞里讲《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洞壁回声与远处炮声交织,十七岁的周传儒突然起身:“先生,我要造飞机打鬼子!”后来,这个少年成了新中国首批航空工程师。
最艰难时,数学课搬到了荒坡。谢显琳腰别镰刀,在山坡上用石块摆出三角函数图:“看哪,正弦波恰似这起伏山峦。”牧童们围着这位白袍先生席地而坐,羊群啃食青草的沙沙声里,飘荡着“sinα·cosβ”的吟诵,连战火都仿佛在这书声中退去。
守心者:布衣校长的风骨
1945年,抗战胜利。云南省代主席李宗黄三顾茅庐,力邀谢显琳出任富源县长。他却写下“身世浮沉易,中流砥柱难。宁为糊口事,不做折腰官”的诗句婉拒。任校长45年,他始终蜗居陋室,临终前住房不足10平方米,家中除了书籍字画别无长物。学生曾目睹他穿着补丁摞补丁的中山装授课,感叹:“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他不仅是教育的守望者,更是文化的守护者。1937年,得知爨宝子碑面临损毁,他力排众议,将其迁入校园,亲自设计碑亭。日军轰炸时,他带着师生用草席覆盖石碑,用身体守护着这“南碑瑰宝”。如今,爨宝子碑依然矗立在曲靖一中,见证着这位守护者的拳拳之心。
烛烬长明:永不熄灭的精神灯塔
1968年寒夜,八旬老者谢显琳蜷在藤椅里,听着窗外的武斗枪声。他颤抖着抚摸毕业相册,让孩子拿来那件蓝布长衫。当学生代表冒雨送来珍藏的校旗时,老人眼中泛起光亮:“知道为何选靛蓝吗?此色取自滇池深处,经年累月仍清透如初......”
如今的曲靖一中,百年紫藤攀附着他手植的滇翠柏,“困学”太湖石旁,白鹭掠过天空。每年校庆,校友们总会想起那位在油灯下苦读的少年,想起他在破庙里建校的身影,想起他在战火中坚守的背影。
谢显琳走了,但他点燃的教育之火从未熄灭。从寒门少年到布衣校长,他用一生诠释了对教育的热爱与坚守。他是云岭大地的烛光,照亮了无数学子的求学路,更照亮了滇东教育的百年征程。正如他手植的滇翠柏,历经风雨,依然挺拔,枝叶间闪烁的,是永不熄灭的教育之光。
- 上一篇: 曲靖:自然天成的大地花园
- 下一篇: 曲靖翠山影视城:穿越古今的绝佳去处
相关新闻
悬崖电梯贯通民生与旅游,云南尼珠河村振兴双引擎
宣威市“四坚持”打造旅游促“三交”特色品牌
宣威市“四坚持”打造旅游促“三交”特色品牌近年来,曲靖市宣威市立足全市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积极融入全国、全省旅游发展大环境,着力在文化旅游业创新融合发展上找准发力点、寻求新突破,让“诗与远方”...
宣威尼珠河大峡谷的四个“世界之最”
宣威尼珠河大峡谷的非凡风光与无数挑战——探秘宣威尼珠河大峡谷的非凡之旅
尼珠河的历史
尼珠河的历史尼珠河位于宣威北部,发源于宣威北部的得禄乡,流经得禄、倘塘、杨柳、双河、阿都、文兴、普立7个乡镇,为北盘江北部最大的支流,与南部干流拖乐河于普立的腊龙汇水形成了北盘江。尼珠河又是宣...
-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