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尼珠河 >正文

铁血丰碑:罗平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的时空交响

NiZhuHe NiZhuHe . 发布于 2025-06-10 09:59:09 9 浏览

铁血丰碑:罗平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的时空交响

 

在滇东高原的乌蒙山脉间,曲靖市罗平县城振兴街液峰公园内,一座庄严肃穆的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静静矗立。它不仅是滇东抗战历史的实物见证,更以独特的人文风情、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交融的特质,成为西南地区极具代表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地标。

历史烽烟中的精神坐标

烽火岁月中的诞生。1944年,正值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罗平作为滇黔桂边区的重要门户,见证了无数热血青年奔赴前线的身影。为纪念在滇东抗战中牺牲的将士,当地民众自发捐资修建此碑,于同年77日落成。碑文浩气长存四字,由当时罗平县知名乡绅李根源手书,笔力遒劲,饱含对英烈的崇敬之情。

碑文里的家国记忆。纪念碑正面阴刻抗战阵亡将士殉国纪念,两侧分列311位烈士名录,其中既有滇军60军的普通士兵,也有来自川、黔等地的抗战勇士。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碑文中记载了1944罗平阻击战的细节:当地军民依托喀斯特地貌,与日军周旋七日七夜,击毙敌军百余人,最终以惨重代价守住了滇黔交通要道。

时代变迁中的坚守。历经战火洗礼与岁月侵蚀,纪念碑在2013年被列为曲靖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23年启动全面修缮工程。此次修缮不仅恢复了碑体原貌,更增设了数字化展示屏,通过AR技术重现抗战场景,让参观者沉浸式感受历史。

建筑艺术与自然景观的交融

中西合璧的建筑美学。纪念碑采用典型的民国时期建筑风格,碑身高6.7米,象征七七事变,基座四周浮雕以保家卫国为主题,融合了中国传统祥云纹与西方古典卷草纹。尤为独特的是,碑顶设计为八角攒尖顶,覆以青灰色琉璃瓦,既体现了中式建筑的庄重,又暗含四面八方皆为中华的寓意。

园林中的人文胜景。纪念碑坐落于液峰公园核心区域,与太液湖、腊山形成山水碑三位一体的景观格局。春日里,碑前樱花绚烂,与碑文的肃穆形成鲜明对比;秋日时分,银杏叶铺满广场,仿佛为英烈铺上金色的戎装。公园内的抗战文化长廊更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了罗平军民的抗战故事。

滇东民俗的无声诉说。每逢清明、抗战胜利纪念日,当地布依族、彝族群众会身着传统服饰,带着五色糯米饭、米酒前来祭奠。布依族老人用铜鼓演奏《出征曲》,彝族青年跳起大刀舞,将民族文化与抗战精神深度融合,形成独特的祭扫仪式。

红色基因的当代传承

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课堂。2002年被列为曲靖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来,纪念碑年均接待参观者逾10万人次。2024年,罗平县推出沉浸式党课项目,党员干部在纪念碑前重温入党誓词,聆听抗战老兵讲述亲历故事,使红色教育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共鸣

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依托液峰公园的提质改造,罗平县打造了抗战文化主题游线路,将纪念碑与周边的滇桂黔边纵司令部旧址、钟山乡革命烈士陵园串联。游客不仅能参观历史遗迹,还可体验重走滇黔古道”“制作抗战军粮等互动项目,2025年一季度该线路已吸引游客3万余人次。

社区记忆的情感纽带。公园周边居民自发成立守碑志愿者团队,定期清理碑体、维护绿化。退休教师王德华老人义务担任讲解员十余年,他说:每次讲述这段历史,我都能感受到英烈们的精神在血脉中流淌。这种全民守护的氛围,让纪念碑成为凝聚地方情感的重要载体。

从滇东抗战的烽火到新时代的文旅融合,罗平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始终以坚韧的姿态,诉说着中华民族的不屈与荣光。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精神的传承者——当游客轻抚碑身,触摸的不仅是冰冷的石材,更是滚烫的家国情怀;当春风拂过碑文,带走的不仅是尘埃,更是永不磨灭的民族记忆。这座矗立于液峰公园的丰碑,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八方来客,续写着属于罗平、属于中国的英雄史诗。

相关新闻

尼珠河的历史

尼珠河的历史尼珠河位于宣威北部,发源于宣威北部的得禄乡,流经得禄、倘塘、杨柳、双河、阿都、文兴、普立7个乡镇,为北盘江北部最大的支流,与南部干流拖乐河于普立的腊龙汇水形成了北盘江。尼珠河又是宣...

尼珠河 NiZhuHe NiZhuHe ⋅ 1月前 (06-10)
NiZhuHe

NiZhuHe

TA太懒了...暂时没有任何简介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