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尼珠河 >正文

罗平钟山:红色丰碑下的人文与山水华章

NiZhuHe NiZhuHe . 发布于 2025-06-10 10:09:12 11 浏览

罗平钟山红色丰碑下的人文与山水华章

 

布依乡愁里的精神图谱

待客之道

农耕智慧与红色基因的传承密码

钟山乡作为布依族聚居地,古老的待客之道与红色文化交织。游客踏入布依古寨农家乐,主人必以自酿的红军酒敬客,此习俗源自1948年头道口子战斗后,村民用青稞酒为受伤游击队员疗伤。如今,农家乐后院仍保留着当年酿造技法的石窖,酒香中弥漫着历史温度。在任学源烈士故居,村民将故居改造成红色书屋,每日清晨用布依古歌吟唱《红军过境谣》,以独特方式传承红色记忆。

手工织锦

指尖流淌的民族记忆

布依族织锦技艺在钟山乡代代相传,成为红色文化载体。省级非遗传承人王桂英将游击队员使用的六角星图案融入织锦,创作出《红星照耀黄泥河》系列作品,被多家博物馆收藏。当地妇女以织锦为媒,发展织娘工坊2025年带动300余位妇女就业。在织锦研学活动中,游客可跟随传承人学习盘金绣技法,用丝线勾勒出罗盘地委旧址的轮廓,这种沉浸式体验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

节庆叙事

油菜花海中的红色回响

钟山乡的油菜花节融入红色文化,每年3月举办的黄花映丰碑民俗活动,以花海为幕、纪念碑为台,重现1949年罗盘支队油菜地伏击战场景。游客可参与红袖标民俗巡游,佩戴象征革命火种的红绸带,聆听布依族老人讲述花海藏兵的传奇。2025年,当地推出花海寻宝活动,将革命文物复制品藏于油菜田中,参与者需根据《边纵报》复刻版寻找线索,这种创新形式让红色文化融入田园生活。

 

丰碑刻度里的时代足迹

初创密码

红星闪耀下的时空对话

195510月,罗平县委在县城运动场西侧建立高3.3米的石灰石纪念碑,碑顶红星指向罗盘地委旧址方向。碑身四面镌刻的为国牺牲永垂不朽采用毛泽东不同时期书体临摹,北侧为楷书、南侧为行书、东侧为草书、西侧为隶书,寓意革命精神的时代演进。碑座下暗藏的玻璃罩内,陈列着首任地委书记郑伯克使用过的怀表,表盘指针停在凌晨3——1948年他在此时间部署首场反围剿战斗。

迁址传奇

山水见证的历史流转

19947月,纪念碑迁至淑龙山余脉,迁移过程中发现山体走向呈卧龙戏珠状,与罗盘地委青龙山脉革命根据地相呼应。迁移时采用传统牮杆吊装技艺,由布依族工匠团队完成,确保碑身无损。新址东侧的7级青石台阶下,埋藏着1984年迁址时收集的28县边纵队员钢盔碎片,这些碎片在20253D扫描建档时,通过X光探伤技术发现带有当年战斗的弹痕。

修缮史诗

科技赋能的文保革命

2022年罗平县政府投入380万元启动修缮工程,采用纳米级防风化材料处理碑身,使其抗风化周期延长至30年。智能监控系统运用AI算法识别文物破坏行为,2024年成功预警12起潜在风险。3D扫描建档项目精度达0.05毫米,可清晰呈现碑身阴刻题款中的墨渍层次。2025年新增的数字化修复舱,能通过多光谱成像还原碑座莲花石雕的原始色彩,这种科技与历史的碰撞,让纪念碑成为文物保护的教科书。

 

生态诗篇中的红色韵脚

峡谷奇观

永康桥畔的红色动脉

黄泥河大峡谷呈V字形切割,两侧岩壁分布着19处红军摩崖石刻,记录着罗盘支队的战斗历程。永康桥桥拱顶端的镇桥宝剑,剑身刻有斩蛟龙护忠魂铭文,相传为1949年策反敌军时的信物。2025年开发的峡谷探秘线路,游客需穿越4公里暗河溶洞,沿途可看到当年游击队利用天然钟乳石设置的暗哨。桥畔新建的生态观景台采用折叠式钢结构,可随水位升降调节高度,成为观赏一江春水送忠魂的绝佳位置。

花海经济

油菜梯田上的金色交响

钟山乡6万亩油菜梯田呈螺旋状分布,春季形成金环抱碑的壮观景象。2025年推广的油菜+”模式,在花海中嵌入28边纵队标识图案,通过精准种植技术呈现红星矩阵。当地开发的油菜花衍生品达37种,包括用花蕊制作的红军饼、以花籽油提炼的边纵香,在中央电视台《味道》栏目播出后,带动周边农家乐收入增长40%。油菜收割后的秸秆被制成生物炭,用于种植万寿菊,形成循环农业链条。

文化地标

淑龙山巅的时空坐标

淑龙山山顶的观星台可同时观测到罗盘地委旧址与飞龙瀑布,这种地理巧合被当地人称为星火相映2024年新建的红色诗词长廊,镌刻着89位烈士的诗歌作品,其中王美珍的《出征谣》被谱成布依族山歌传唱。山顶的生态教育基地采用仿古军事瞭望塔设计,内部展示着从山脚到山顶的生态演变过程。2025年举办的星空下的红色朗读会,通过实时直播将山间的朗读声传向全国,参与人数达23万人次。

 

精神谱系中的滇桂密码

革命火种

滇桂黔边区的红色中枢

1948年罗盘地委在钟山乡成立时,建立了一套独特的竹竿通信系统,利用黄泥河峡谷的天然屏障传递情报。头道口子战斗遗址保留着当年游击队员挖掘的蜂巢式交通壕,这种设计可同时容纳200人作战。地委举办的三期干部培训班,采用移动课堂模式,在淑龙山寨城、清溪桥等5个教学点流动授课,培养出的206名干部中有37人成为云南解放后的地市级领导干部。

烈士群像

血肉之躯筑就的精神长城

纪念碑基座镌刻的89位烈士中,年龄最小的罗正发牺牲时仅14岁,他是为给游击队送盐而被捕。民兵英雄王美珍的步枪成为国家一级文物,枪托上刻有她用布依文记录的战斗日志。2025年清明节推出的云祭英烈平台,通过AI修复技术让烈士照片开口说话,王美珍的曾孙在平台上讲述奶奶单枪匹马救连队的故事,浏览量突破百万。

文物证史

沉默叙事中的历史回声

钟山革命文物陈列室收藏着187件珍贵文物,其中1949年罗盘支队使用过的发报机,其摩尔斯电码至今仍能发送信号。展室内最珍贵的文物是地委书记郑伯克的玻璃眼镜,镜片上留有1946年他遭遇埋伏时的弹痕。2024年出土的边纵队粮票,上面印有布依族文字和汉字双语标识,见证了民族团结的红色岁月。这些文物在边纵记忆主题展览中,以时间轴形式呈现边区革命的完整脉络。

 

乡村振兴中的红色引擎

文旅融合

数字浪潮中的红色破圈

云上钟山项目开发出全国首个红色文化元宇宙空间,游客可佩戴MR眼镜参与虚拟策反行动互动游戏。2025年上线的边纵记忆”APP,通过区块链技术为每位烈士建立数字身份,用户可通过完成红色任务获得纪念徽章。数字孪生技术复原的1955年建碑场景,支持多语言解说,吸引海外华人参与线上献花活动。这种数字化转型让钟山乡成为红色文化科技创新的试验田。

农文旅一体化

生态循环中的绿色富矿

钟山乡构建的红色文旅+生态农业模式,将万寿菊种植与红色教育相结合,开发出花间课堂项目,2025年带动1200户农民增收。在任学源烈士故居周边,形成红军菜园集群,种植的23边纵菜直供红色主题餐厅。布依族村寨推出的红色康养套餐,包含用中草药熬制的忠魂汤,在健康养生市场广受欢迎。生态垂钓项目利用智能水质监测系统,确保鱼类资源可持续发展。

产业协同

三产融合中的金色未来

鲁布革村探索出红色文旅、绿色生态、金色加工三色产业模式,在飞龙瀑布景区旁建立农产品加工厂,开发出17边纵味道系列食品。2025年启动的红色主题工业旅游项目,游客可参与南瓜酱、辣椒酱的生产过程。悬崖民宿群采用共享农庄模式,游客可认养梯田,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控作物生长。全乡形成的红色IP+绿色产品+金色效益产业链,预计2025年将实现综合产值2.3亿元,让红色资源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金色名片。

相关新闻

尼珠河的历史

尼珠河的历史尼珠河位于宣威北部,发源于宣威北部的得禄乡,流经得禄、倘塘、杨柳、双河、阿都、文兴、普立7个乡镇,为北盘江北部最大的支流,与南部干流拖乐河于普立的腊龙汇水形成了北盘江。尼珠河又是宣...

尼珠河 NiZhuHe NiZhuHe ⋅ 1月前 (06-10)
NiZhuHe

NiZhuHe

TA太懒了...暂时没有任何简介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