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烽火映青山:会泽尖山武装起义遗址的传奇与新生
红色烽火映青山:会泽尖山武装起义遗址的传奇与新生
在滇东北乌蒙山脉深处,曲靖市会泽县马路乡尖山村的崇山峻岭间,一座饱经沧桑的五层碉堡静静矗立。这里是1948年尖山武装起义的核心据点,也是云南解放战争时期“反蒋武装斗争”的重要见证。如今,这座承载着历史记忆的遗址,正以“红色文化+生态旅游”的独特魅力,成为滇东大地一颗璀璨的明珠。
滇东武装斗争的精神丰碑
星火燎原的起义壮举。1948年,中共会泽地下党组织在尖山村秘密发动两次反蒋武装起义。第一次起义于7月8日爆发,祖万忠、祖维新率150余人攻打地主武装,并在江底伏击国民党保安团,打响了滇黔边区武装斗争的第一枪。同年12月2日,李长彦组织第二次起义,300余人的队伍转战宣威、会泽,虽因寡不敌众受挫,但起义火种最终汇入解放大军,为会泽解放奠定基础。
碉堡遗址的历史密码。起义遗址现存两层碉堡建筑,墙身厚实,瞭望口与机枪射击孔清晰可辨,仿佛仍回荡着当年的枪炮声。作为地下党组织活动的秘密集聚地,这里见证了革命先辈的智慧与勇气——他们在狭小空间内策划战略、传递情报,将星星之火播撒至滇黔大地。
烈士陵园的永恒守望。与遗址遥相呼应的火红烈士陵园,安葬着18位火红籍烈士和2位剿匪战士。每年清明,各界群众齐聚陵园,通过敬献鲜花、重温入党誓词等形式,缅怀金绍清、祖万忠等先烈的英勇事迹。2006年,遗址被列为“曲靖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滇东红色文化的精神地标。
乌蒙腹地的隐秘桃源
立体气候下的生物宝库。尖山村海拔落差近千米,涵盖热、温、寒三带气候,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617亩古茶树群中,百年以上树龄的茶树达100余株,叶片肥厚如掌,茶汤金黄透亮,被誉为“乌蒙黄金叶”。山间溪流中,野生鱼群穿梭嬉戏;密林深处,麂子、锦鸡等珍稀动物不时闪现,构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奇观。
梯田云海的农耕诗篇。层层叠叠的梯田如天梯般盘绕山间,春时灌水如镜,夏则绿浪翻滚,秋来金穗飘香,冬裹银装素裹。清晨,云海从山谷中蒸腾而起,将村落、梯田、古树笼罩在轻纱薄雾中,宛如仙境。村民们沿用传统农耕方式,种植红米、苦荞等作物,形成“山顶戴帽(森林)、山腰系带(梯田)、山脚穿鞋(河流)”的生态农业格局。
古茶树群的绿色密码。在云南中烟帮扶下,尖山村整合1360亩生态茶园,建立“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开发出“舌韵尖山”“金色摆榔”等古树茶品牌。茶农采用“林下养鸡+茶树共生”的立体种养模式,既提升土壤肥力,又增加收入。2023年,合作社茶叶产值突破30万元,带动248户社员户均增收超千元。
彝族文化的活态传承
火塘边的迁徙史诗。作为彝族聚居村,尖山村至今保留着“火塘文化”。每到节庆,村民围坐火塘,用彝语讲述祖先迁徙的故事,火塘上方悬挂的腊肉、玉米,既是生活物资,也是民族记忆的载体。彝族服饰以黑、红、黄为主色调,妇女们手工刺绣的马樱花图案,寓意着生命的顽强与希望。
火把节的狂欢盛宴。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尖山村点燃巨型火把,村民们身着盛装,跳起“阿细跳月”,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火把巡游队伍绵延数百米,火光映红夜空,与远处的烽火台遗址交相辉映,仿佛历史与现实在此刻交织。
非遗技艺的现代新生。在乡村振兴项目推动下,彝族传统手工艺焕发新生。村民们将彝绣技艺与现代设计结合,开发出背包、围巾等文创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2023年,尖山村举办首届“彝族文化节”,吸引周边游客万余人,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5万余元。
红色基因驱动的发展奇迹
产业融合的创新实践。尖山村以“红色旅游+生态农业+民族文化”为核心,打造“三位一体”发展模式。游客可参观起义遗址、体验采茶制茶、参与彝族节庆,形成“春赏茶、夏避暑、秋品果、冬忆红”的四季旅游线路。2023年,全村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80万元。
基础设施的蝶变升级。过去泥泞的山路已变为宽敞的硬化路,太阳能路灯照亮山间夜晚;曾经的土坯房变成白墙黛瓦的彝家小楼,户户通自来水、网络信号全覆盖。云南中烟投入3200万元建设的“里关”安置点,让80户330人告别地质灾害威胁,住进配套齐全的新居。
集体经济的破茧成蝶。通过整合土地、林地等资源,尖山村成立振丰综合服务专业合作社,发展烤烟、软籽石榴、林下养鸡等产业。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83万元,同比增长443万元;合作社向社员分红1万元,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华丽转身。
红色文化的永续传承
遗址保护的创新路径。会泽县投入专项资金对起义遗址进行修缮,采用“修旧如旧”技术还原历史风貌,并配套建设游客中心、红色文化长廊。2025年,尖山村被纳入《会泽县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计划打造“红色研学+生态体验”精品线路。
文化育人的生动课堂。尖山小学将红色故事纳入校本课程,组织学生参观遗址、聆听老党员讲述革命历史。每年寒暑假,来自省内外的大学生志愿者在此开展“红色夏令营”,通过情景教学、实地探访,让青少年在沉浸式体验中传承红色基因。
数字时代的文化传播。利用短视频平台,尖山村推出“云端重走起义路”直播活动,邀请党史专家线上讲解起义历史,吸引超10万人次观看。村史馆内的VR体验设备,让游客“穿越”回1948年的起义现场,感受革命先辈的热血与担当。
从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到乡村振兴的崭新时代,尖山武装起义遗址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发展的参与者。在这里,红色基因与绿色生态深度融合,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绘就了一幅“红色传承、绿色发展、文化繁荣”的壮美画卷。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碉堡遗址的城墙上,这片土地正以蓬勃的生机,续写着属于新时代的传奇。
相关新闻
悬崖电梯贯通民生与旅游,云南尼珠河村振兴双引擎
宣威市“四坚持”打造旅游促“三交”特色品牌
宣威市“四坚持”打造旅游促“三交”特色品牌近年来,曲靖市宣威市立足全市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积极融入全国、全省旅游发展大环境,着力在文化旅游业创新融合发展上找准发力点、寻求新突破,让“诗与远方”...
宣威尼珠河大峡谷的四个“世界之最”
宣威尼珠河大峡谷的非凡风光与无数挑战——探秘宣威尼珠河大峡谷的非凡之旅
尼珠河的历史
尼珠河的历史尼珠河位于宣威北部,发源于宣威北部的得禄乡,流经得禄、倘塘、杨柳、双河、阿都、文兴、普立7个乡镇,为北盘江北部最大的支流,与南部干流拖乐河于普立的腊龙汇水形成了北盘江。尼珠河又是宣...
-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