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尼珠河 >正文

周建屏:从滇北少年到太行丰碑的淬火人生

NiZhuHe NiZhuHe . 发布于 2025-06-10 10:15:11 11 浏览

周建屏:从滇北少年到太行丰碑的淬火人生

1892年秋,云南宣威倘塘镇的青石板路上,周家宅院传来一声清亮的啼哭。父亲周义忠望着襁褓中的儿子,为其取名宗尧,盼他如上古圣贤般匡扶世道。谁也不曾想到,这个在私塾里跟着先生诵读《论语》的少年,日后会成为令日寇胆寒的抗日名将。

少年周宗尧偏爱舞枪弄棒,尤爱听《说岳全传》。1909年,17岁的他目睹珠江口外列强军舰横行,愤而撕碎手中的科举考卷,在报名册上郑重写下周建屏三个字,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在这里,他结识了朱德等革命志士,接触到《革命军》《警世钟》等进步书籍,心中的救国火种悄然点燃。

护国战争爆发后,已是滇军上尉参谋的周建屏,在纳溪棉花坡战役中亲眼目睹蔡锷将军身先士卒。炮火纷飞中,他搀扶着受伤的战友,看着依旧混战的局势,不禁叹息:我们打倒了一个袁世凯,可北洋军阀还是换汤不换药。旧军阀的腐败让他陷入迷茫,也为他日后的信仰转变埋下了伏笔。

1924年,周建屏脱下滇军呢制军服,换上黄埔军校的灰布军装。在广州珠江畔,他与老战友朱德重逢。木棉树下,朱德指着北伐军旗对他说:你看这面旗,染的是工农的血,不是军阀的私欲。彻夜长谈后,周建屏的目光愈发坚定,他终于找到了真正的救国之路。

1927年,南昌城头的枪声划破夜空。周建屏率部死守三河坝,弹雨如蝗中,他挥舞着驳壳枪高喊:要死就死在冲锋路上!一颗子弹穿透左肩,他躲在汕头开元寺养伤,方丈看着满身血污的他叹道:施主杀气太重。他忍痛笑道:我杀的是吃人的豺狼。同年,经朱德介绍,周建屏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踏上了为工农大众而战的新征程。

1929年深秋,周建屏化名周子炎潜入弋阳漆工镇,与方志敏握手相视而笑。在赣东北的崇山峻岭中,他带领红军战士们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攻打景德镇时,他巧用妙计:让战士把鞭炮放在铁桶里燃放,伪造机枪声;用涂着墨汁的棺材冒充重炮。当国民党军仓皇撤退,战士们看着满地的青花瓷瓶跃跃欲试,周建屏却严肃下令:谁也不准拿老百姓一针一线,倒是那些瓷窑,可得给咱红军多烧几个饭碗!在他的指挥下,红十军连战连捷,赣东北根据地不断壮大。

长征开始后,周建屏率部留在南方进行游击战。1935年,他在战斗中负重伤,被送往上海抢救,次年伤愈后赴延安,任抗大第二科科长,将自己丰富的实战经验传授给年轻的学员们。

1937年,平型关的秋雨中,周建屏任343旅副旅长,率部如神兵天降。当板垣师团的坦克碾过阵地,他抄起缴获的歪把子机枪扫射,子弹在坦克观瞄镜上撞出串串火星。战后,他蹲在战壕里啃硬馒头,对警卫员说:小鬼,知道为啥叫平型关大捷吗?因为咱们把鬼子的嚣张气焰打成了平型关的夹生饭!

转战晋察冀时,他在滹沱河畔创立地雷村。有次日伪军进村扫荡,迎面撞见老乡们笑呵呵地捧着枣糕。当鬼子伸手接时,地雷轰然炸响。周建屏听说后大笑道:这就叫笑里藏刀,不过咱们藏的是保家卫国的决心!

1938年春,平山小觉镇的窑洞里,周建屏的脊椎旧伤反复发作。他让警卫员用门板搭成手术台,拒绝用吗啡:留着给前线的娃娃们。当最后一支盘尼西林送来,他又塞给重伤员:老子打仗靠的是这口气,不是药瓶子!6月13日黎明,他用尽最后的力气对战士们说:告诉乡亲们……种地要交公粮……打鬼子要算总账……”话未说完,便永远合上了双眼。战士们发现,他枕边还放着那本翻烂的《论持久战》,书页间夹着片染血的枫叶。

为了纪念这位英雄,1940年秋,晋察冀边区政府将平山县西部析出建屏县。如今,在平山革命纪念馆里,那支他随身携带的竹节钢笔依然闪烁,墨水瓶里插着朵永不凋谢的纸菊花——那是小觉镇的孩子们用作业本折的。

从滇池之滨的少年到太行山上的英烈,周建屏的一生,是淬火成钢的一生。他用46年的光阴,在中华大地上刻下了深深的轨迹,他的故事,如同滹沱河的流水,永远在人民心中流淌,他的精神,更是化作永不熄灭的火炬,照亮着后人前行的道路。

相关新闻

尼珠河的历史

尼珠河的历史尼珠河位于宣威北部,发源于宣威北部的得禄乡,流经得禄、倘塘、杨柳、双河、阿都、文兴、普立7个乡镇,为北盘江北部最大的支流,与南部干流拖乐河于普立的腊龙汇水形成了北盘江。尼珠河又是宣...

尼珠河 NiZhuHe NiZhuHe ⋅ 1月前 (06-10)
NiZhuHe

NiZhuHe

TA太懒了...暂时没有任何简介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