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尼珠河 >正文

叶琳:从缠足童养媳到万里长征的铿锵玫瑰

NiZhuHe NiZhuHe . 发布于 2025-06-10 10:15:11 11 浏览

叶琳:从缠足童养媳到万里长征的铿锵玫瑰

 

命运的枷锁:童养媳的苦难童年

19146月,云南曲靖麒麟区三宝镇桥头村的一个贫苦农家,一声婴儿的啼哭划破了寂静。父亲因痨病早逝,家中仅靠母亲务农维生。8岁那年,年幼的叶琳被送入邻村赵家当童养媳,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她的双脚被裹成三寸金莲,每日天未亮便需推磨纺线,稍有差错便遭婆婆责骂。14年的囚徒生活里,她的脚掌变形如枯枝,却在心里埋下了对自由的渴望。

19364月,春日的曲靖坝子油菜花金黄灿烂。当红六军团的号角声划破村庄时,叶琳第一次看见穿灰布军装的女战士剪短发、扛红缨枪,把地主家的粮仓钥匙分给饥民。那一刻,她攥着竹篮的手微微发抖——红军的口号为穷人打天下如同闪电,劈开了她压抑十四年的命运牢笼。

解放的脚步:从童养媳到红军战士

我要当红军!当叶琳解开裹脚布,露出血肉模糊的脚趾时,红军招兵干部震惊了。这个曾被封建礼教束缚的女子,用解放的双脚踏上了长征路。19365月,她在党旗下庄严宣誓,成为曲靖唯一参加长征的女红军。

长征的残酷远超想象。翻越夹金山时,叶琳背着药箱在雪地里蹒跚,战友们用绑腿带捆住她的腰,硬生生将她拖过雪道。过草地时,她误食毒蘑菇昏迷三天,两位战友轮流背着她穿越沼泽。最艰难时,她掏出藏在怀里的半块咸盐,就着雨水和野菜充饥。当炊事班的铁锅沉入泥潭,她高喊:嚼口盐,喝凉水,咱们红军的命比草根硬!这袋盐救活了卫生队七条命,也成了她毕生珍藏的生命之盐

战火淬炼:从卫生员到红色护理班创始人

1937年秋,叶琳来到延安抗大。这个目不识丁的农家女,在窑洞油灯下用树枝练字,通读《论持久战》。1941年,她在南泥湾开荒时发明纺车接力法,让359旅棉纱产量翻番。当炮弹掀翻担架,她扑在重伤员身上,弹片在脸颊留下月牙疤。她笑称这是革命的勋章,比赵家少爷的烟锅印子体面百倍。

1949年,叶琳随军南下,收养了12名烈士子女。她亲手缝制百家衣,教孩子们唱《十送红军》,被亲切称为红军妈妈。在昆明市人民医院,她创立红色护理班,用长征时学的草药知识救治伤员。护士们记得,她总把三查七对编成山歌教大家唱,自己却悄悄把特供奶粉让给肺结核病人。

春城岁月:永不褪色的红色基因

1950年,叶琳脱下军装,成为新中国首批妇女干部。在昆明第一所全托幼儿园,她把长征故事编成儿歌,每晚起来三次给孤儿把尿。有个叫小花的孤儿考上了师范学校,通知书上的叶妈妈三个字让她泪如雨下。文革期间,她被扣上假典型帽子,却挺直腰杆说:22岁跟着红军闹革命,这双脚踩过的雪山草地,比你们走过的红地毯干净!

19735月,弥留之际的叶琳突然睁开眼:苞谷……豆子……”护士含泪端来粥,她却摇头:当年过草地,老班长临死前说……闻到粮食香……”按遗愿,她的骨灰撒入滇池,与亲手栽种的木棉树根须相融。

永恒的丰碑:精神的传承

如今,曲靖三宝镇红军广场上,叶琳的铜像静静矗立。她的目光越过苍翠群山,仿佛又看见1936年那个冲出柴垛的清晨。昆明西山烈士陵园里,她的墓碑前总有人献上山茶花——那是她生前最爱的花,花瓣如红军帽徽般鲜红。在延安南泥湾纪念馆,陈列着她缝补过的军装;在昆明市人民医院,她的红色护理班培养出三代医者。

这位从滇东红土地走出的女红军,用一生诠释了何为革命理想高于天。她的故事像高原荞麦花,在贫瘠土地上开出最倔强的红。正如她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不能忘记那些无名英雄。而今天,她的名字,正随着珠江源头的风,吹向更远的地方。

相关新闻

尼珠河的历史

尼珠河的历史尼珠河位于宣威北部,发源于宣威北部的得禄乡,流经得禄、倘塘、杨柳、双河、阿都、文兴、普立7个乡镇,为北盘江北部最大的支流,与南部干流拖乐河于普立的腊龙汇水形成了北盘江。尼珠河又是宣...

尼珠河 NiZhuHe NiZhuHe ⋅ 1月前 (06-10)
NiZhuHe

NiZhuHe

TA太懒了...暂时没有任何简介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