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阳光食品文化主题庄园:匠心传承·融合创新·共生共荣
宣威阳光食品文化主题庄园:匠心传承·融合创新·共生共荣
非遗技艺与工业文明的时空对话
百年火腿月饼的活态传承。在阳光食品文化主题庄园的非遗工坊内,宣威火腿月饼制作技艺以师带徒模式延续着百年匠心。作为云南省首批非遗工坊,这里培养了30余名非遗传承人,他们坚持用传统手工揉制面团、包裹云腿馅料,每一道褶皱都蕴含着滇式月饼的文化密码。2022年,这项技艺入选省级非遗名录,而庄园内的宣威火腿饼传习馆,更通过图文、影像和实物展陈,让游客触摸到"云腿月饼"从清代流传至今的味觉记忆。
党建引领的"共富工坊"实践。"我们不仅是做月饼,更是筑牢民族团结的基石。"公司董事长王恩斌介绍,庄园以党建为引领,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生产实践。现有210名员工中,少数民族占比超40%,企业通过建立技能培训、学历提升等机制,让农民工从普通职工成长为技术人员。如车间主任徐丽娥,12年间从普通员工成长为技术骨干,年收入增长3倍,成为"家门口就业"的生动案例。
从作坊到工业旅游的转型跨越。投资9600万元打造的AAA级工业旅游观光工厂,颠覆了传统食品企业的空间想象。全透明参观通道上方,现代化生产线与古法烘烤炉形成时空对话;DIY烘焙乐园里,游客可亲手制作9克重的迷你火腿茶点;珠源工匠工作室展出的12项国家发明专利模型,见证着传统技艺向现代食品工业的创新突围。
火腿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新范式
三产融合的"阳光模式"。庄园构建起"种植+加工+旅游"的完整产业链:314亩食用玫瑰花基地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80余户农民增收;烘焙车间将鲜花与火腿创新结合,研发出黄精燕窝火腿饼等新品类;旅游板块则通过研学实践吸引年超5万名学生,实现一产接二连三的价值跃升。
就业与家庭平衡的"温暖样本"。针对农村劳动力"务工难顾家"痛点,庄园设置弹性岗位:脱贫监测户可参与食用玫瑰种植,残疾人群体负责包装车间质检,退役军人担任安保培训。企业免费提供46间宿舍,配备洗衣房和24小时热水,让农民工实现"早出晚归"的就业模式。2025年新增的营养餐包生产线,预计再提供200个就业岗位。
非遗技艺的现代转化。传统云腿月饼通过标准化生产走向全国,但庄园更探索非遗技艺的创意表达:与云南艺术学院合作开发火腿造型文创产品,将月饼模具转化为旅游纪念品;将火腿腌制工艺转化为互动体验项目,游客可参与模拟发酵过程。这些创新使非遗文化突破"博物馆化"保护,焕发市场生命力。
工业遗产与绿水青山的和谐共生
花园式工厂的生态实践。庄园内,现代化厂房与可渡古驿道景观遥相呼应。企业投资300万元建设污水处理循环系统,将生产废水转化为灌溉用水;屋顶分布式光伏板年发电12万千瓦时,满足20%的厂区用电需求。这种"工业+生态"的融合,让游客在参观食品生产时,也能感受绿色建筑的生命力。
文旅融合的"火腿之路"。依托宣威"中国火腿美食名城"品牌,庄园与周边景点形成联动:东山路火腿美食街提供"现烤现吃"体验,可渡古驿道展示火腿运输历史,而庄园则作为产业链终端,让游客完成"从养殖到餐桌"的全流程体验。2024年,这种文旅闭环吸引游客超20万人次,带动综合消费1.2亿元。
乡村振兴的"阳光样本"。作为宣威火腿产业园的核心企业,阳光食品通过"1+6+N"模式辐射全域:每个火腿庄园带动1000户农户养殖宣和猪,户均年增收超5万元。企业建立的"保底收购+二次分红"机制,让农民共享产业链增值收益。这种"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共同体,正在重塑传统农业的现代化转型路径。
在阳光食品文化主题庄园,百年非遗技艺与现代食品工业交响成诗,绿水青山与工业文明和谐共生。这里不仅生产着传承四代的火腿月饼,更酿造着乡村振兴的文化酵母。当游客带着玫瑰火腿饼离开时,带走的不仅是一份伴手礼,更是一个关于匠心、创新与共生的时代故事。这座庄园,正在用食品工业的语言,书写着中国乡村振兴的温暖答卷。
相关新闻
悬崖电梯贯通民生与旅游,云南尼珠河村振兴双引擎
宣威市“四坚持”打造旅游促“三交”特色品牌
宣威市“四坚持”打造旅游促“三交”特色品牌近年来,曲靖市宣威市立足全市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积极融入全国、全省旅游发展大环境,着力在文化旅游业创新融合发展上找准发力点、寻求新突破,让“诗与远方”...
宣威尼珠河大峡谷的四个“世界之最”
宣威尼珠河大峡谷的非凡风光与无数挑战——探秘宣威尼珠河大峡谷的非凡之旅
尼珠河的历史
尼珠河的历史尼珠河位于宣威北部,发源于宣威北部的得禄乡,流经得禄、倘塘、杨柳、双河、阿都、文兴、普立7个乡镇,为北盘江北部最大的支流,与南部干流拖乐河于普立的腊龙汇水形成了北盘江。尼珠河又是宣...
-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