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尼珠河 >正文

会泽龙潭烈士陵园:穿越时空的精神丰碑

NiZhuHe NiZhuHe . 发布于 2025-06-10 10:15:19 13 浏览

会泽龙潭烈士陵园:穿越时空的精神丰碑

 

岁月沉淀的红色记忆

早期革命的星星之火。会泽县作为滇东北地区早期革命的摇篮,于1927年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蒋开榜、刘文明两位烈士在1926年至1933年期间积极投身革命活动,他们组织进步势力、发展革命武装,成立了云南救贫义勇军第一师,在会泽一地便动员了2000余人准备起义。1934年,因叛徒出卖,蒋开榜和刘文明不幸被捕,最终英勇就义。如今,他们的事迹被详尽地收录于陵园纪念碑与烈士墓中,成为云南早期革命斗争不可磨灭的见证,其妻子杨氏与赵氏也长眠于此,生动展现了革命家庭的巨大牺牲精神。

红军长征的壮丽篇章。1935430日,中国工农红军进入会泽县,52日红九军团成功攻占会泽县城。53日,在会泽县水城召开的扩红动员大会上,会泽千余名优秀青年踊跃报名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使会泽成为长征路上扩红最多的县之一。陵园内安葬的8位老红军,如黄兴顺、王定国等,均为当时加入红军队伍的本地青年。他们在长征后继续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晚年归葬故土,如今每年清明节,机关、学校纷纷组织青少年前来扫墓,通过讲述红军扩编1300余人的伟大历史壮举,将长征精神深深融入地方教育体系,让这段红色历史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解放战争的激烈斗争。在解放战争时期,会泽的革命斗争风起云涌。19487月和12月,地下党组织发动了金绍清、祖万忠指挥的火红桥边和马路尖山反蒋起义斗争。19491月,《云南人民讨蒋自救军》永昆支队成立,与地下党领导的农村游击队共同开展解放会泽的斗争。194910月,正式编成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六支队三十二团,最终在1949124日解放接管了会泽县政府。龙潭烈士陵园见证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众多为了解放会泽而牺牲的烈士们长眠于此,他们的奉献和牺牲换来了会泽的新生,陵园内的烈士事迹如同一座座历史的丰碑,永远铭记着那段烽火岁月。

山水环抱的庄严圣地

独特的地理位置。龙潭烈士陵园选址于会泽县城西郊饮虹山腰,占地3334平方米,山势如众山奔马,挟云而行,恰合藏风聚气的堪舆智慧。陵园背靠终年苍翠的凤凰山,面朝碧波荡漾的天然湖泊龙潭,30余种珍稀植物构成的混交林与湖面倒影相映成趣,形成了独特的湖光山色祭忠魂格局。2023年新增的环湖生态步道,巧妙地将烈士纪念碑与观景台串联起来,使游客在缅怀先烈的同时,能够同步感受一湖碧水映忠骨的深沉意境,仿佛每一片树叶、每一滴湖水都在诉说着先烈们的英勇事迹。

精心设计的墓区布局。陵园依地势坐南朝北,建筑群错落有致,牌坊、墓区、纪念碑三部分层次分明。牌坊为仿古重檐歇山顶结构,门额会泽县龙潭烈士陵园九字熠熠生辉,与苍松翠柏相互映衬,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15座烈士墓分三排排列,首排以蒋开榜、刘文明为中心,次排为其他革命者与老红军,末排为烈士家属墓。这种布局既凸显了革命先驱的核心地位,又彰显了集体奉献精神,汉白玉墓碑与红军战士雕塑相互呼应,生动再现了革命年代的热血场景,让每一位前来瞻仰的人都能深刻感受到先烈们的崇高精神和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

四季变换的迷人风光。龙潭烈士陵园的自然景观在四季的轮回中展现出不同的韵味。春季,山上万物复苏,各种野花竞相开放,粉色的樱花、黄色的油菜花点缀在翠绿的山林间,与庄严肃穆的陵园建筑相互映衬,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顽强与不息。夏季,绿树成荫,山间的树木郁郁葱葱,为前来瞻仰的人们提供了一片清凉的庇护所,此时的陵园在绿树的环绕下,更显宁静与庄重。秋季,枫叶渐渐变红,山林间五彩斑斓,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红色的枫叶象征着烈士们的热血,为陵园增添了一份深沉的美感。冬季,虽然没有了繁花似锦,但山上的松柏依然翠绿挺拔,它们如同忠诚的卫士,守护着长眠于此的烈士们,让陵园在肃穆中更显庄严。

传承红色基因的沃土

庄严的纪念活动。每年清明时节,会泽的机关单位、学校都会组织青少年前往龙潭烈士陵园扫墓祭奠。青少年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整齐列队,向烈士纪念碑敬献花篮,聆听烈士们的英勇事迹。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从小就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了解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纷纷表示要继承和发扬烈士们的精神,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除清明节外,平日里也有许多学校组织学生前来参观学习,将陵园作为校外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堂,让红色基因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民间的自发守护。1951年陵园建成起,会泽中小学便每年组织英烈故事宣讲团,由学生担任志愿讲解员,向游客和社会公众讲述烈士的英勇事迹,这一传统传承至今已超过70年,成为会泽独特的红色文化景观。2022年,会泽的退伍军人群体自发组建墓碑清洁队,每月定期前往陵园擦洗石碑,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先烈的敬仰与缅怀。如今,全民护陵已经成为会泽当地深入人心的传统,无论是学生、退伍军人,还是普通市民,都积极参与到陵园的守护工作中,让红色记忆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

丰富的红色文化活动。会泽围绕龙潭烈士陵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活动。举办红色文化主题展览,通过图片、文字、实物等形式,生动展示会泽的革命历史和烈士们的英勇事迹,让人们更加直观地了解会泽的红色文化。组织红色文化文艺演出,以歌曲、舞蹈、小品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歌颂烈士们的奉献精神,吸引了众多群众前来观看,让红色文化深入民心。此外,还开展红色文化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激发人们对红色文化的热爱,鼓励大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烈士们的敬意。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会泽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让龙潭烈士陵园所承载的红色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彩。

永不褪色的红色印记

雄伟的纪念碑与烈士墙碑。陵园内的纪念碑高9.99米,以长城造型为基,其上镶嵌着300余块烈士名录砖,形成了震撼人心的英烈墙,象征着革命精神如钢铁长城般坚不可摧。1998年建成的会泽县革命烈士墙碑,高大雄伟,墙碑中央直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七个大字,东西两面刻有会泽322位烈士的英名,这些烈士姓名跨越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至社会主义建设等多个时期,成为会泽人民心中永远的骄傲和缅怀。每当人们伫立在纪念碑和烈士墙碑前,仰望着那一排排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心中无不涌起对先烈们的无限敬意和缅怀之情。

珍贵的文献资料与历史文物。龙潭烈士陵园珍藏着大量珍贵的文献资料和历史文物,这些资料和文物详实记录了会泽的革命历史进程和烈士们的英勇事迹,涵盖了从早期地下斗争到新时代的各个阶段。例如,蒋开榜烈士的遗物以及他所撰写的《社会进化史》手稿现存于会泽县博物馆,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不仅为研究会泽的革命历史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也让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先烈们的思想和精神世界,使后人得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

独具匠心的石刻艺术。纪念碑基座镌刻的丹心碧血沃山河七个鎏金大字熠熠生辉,每块汉白玉名碑上都刻着烈士的生平简述,如蒋开榜墓志铭记载其1947年策动易培生部队起义未果、被秘密杀害的细节,刘文明碑文还原1930年代伪装商贩传递情报的惊险经历。这些文字与山间松涛相互呼应,让无声的石头仿佛拥有了生命,能够讲述荡气回肠的故事。这些石刻艺术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对烈士们精神的高度赞美和颂扬,让后人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新时代的红色活力

完善的设施与服务。随着时代的发展,龙潭烈士陵园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了停车场、公共厕所等设施,改善了周边的道路交通条件,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便捷、舒适的服务。同时,陵园还加强了对管理和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服务水平,确保游客能够在这里拥有良好的参观体验。如今的陵园内,指示牌清晰地标注着各个区域的位置,宣传栏详细展示着烈士们的英勇事迹和会泽的革命历史,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让每一位前来瞻仰的游客都能更加深入地了解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融合发展的红色旅游。作为国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龙潭烈士陵园积极与周边旅游景点融合,形成了多条红色旅游线路。2024年启动的红色会泽智慧导览系统,将陵园与大海草山、念湖等自然景观以及水城扩红遗址、尖山起义旧址等周边景点串联起来,推出了红色+生态主题游线。2025年统计显示,陵园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带动本地餐饮、住宿业增长15%,不仅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会泽的红色文化,也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经济增长。周边民宿集群规模已达37家,带动就业400余人,真正实现了红色资源变资产,绿水青山变金山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创新的数字化建设。龙潭烈士陵园积极推进数字化建设,于2023年建成开放云上龙潭数字展馆,运用倾斜摄影技术构建三维实景,观众可云端触摸烈士墓碑,实现了线上参观的沉浸式体验。AR导览系统设置了时空对话功能,当参观者靠近烈士墓时,手机自动弹出对应人物的历史影像,让游客与历史人物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此外,最引人注目的是英烈墙数字化改造,3D投影技术使568位烈士姓名化作流动的星河,触碰任意星辰即可聆听其英勇事迹,该设计斩获2023年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创新大赛银奖。通过这些创新的数字化手段,陵园的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扩大,吸引了更多人关注会泽的红色文化,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得以传承和发扬,绽放出新的活力和光彩。

龙潭烈士陵园以其厚重的历史、独特的景观、浓厚的人文风情以及持续的发展,成为了会泽一张闪亮的红色名片。它不仅是对烈士们的缅怀和纪念,更是对后人的激励和鞭策。相信在未来,龙潭烈士陵园将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让更多的人了解会泽的红色历史,感受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相关新闻

尼珠河的历史

尼珠河的历史尼珠河位于宣威北部,发源于宣威北部的得禄乡,流经得禄、倘塘、杨柳、双河、阿都、文兴、普立7个乡镇,为北盘江北部最大的支流,与南部干流拖乐河于普立的腊龙汇水形成了北盘江。尼珠河又是宣...

尼珠河 NiZhuHe NiZhuHe ⋅ 1月前 (06-10)
NiZhuHe

NiZhuHe

TA太懒了...暂时没有任何简介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