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尼珠河 >正文

红绿交融的革命圣地:会泽水城扩红文化生态园的三重魅力

NiZhuHe NiZhuHe . 发布于 2025-06-10 10:15:19 13 浏览

红绿交融的革命圣地:会泽水城扩红文化生态园的三重魅力

在乌蒙山腹地的云南会泽,一座融合红色基因、绿色生态与古色底蕴的文化生态园——水城扩红文化生态园,正以++绿的独特模式,成为滇东北文旅版图上的璀璨明珠。这里不仅是红军长征扩红壮举的见证地,更是自然与人文交织的诗意栖居地。从历史丰碑到生态画卷,从民族风情到现代创新,这座国家级3A景区以三重魅力讲述着山河相依的故事。

镌刻在山水间的革命史诗

红军扩红的会泽速度

1500人的信仰抉择

19355月,中央红军第九军团在罗炳辉、何长工的率领下途经水城村,仅用4天时间便动员1500余名青年参军,创下长征途中云南扩红人数之最。如今,乌蒙磅礴大型青铜群雕188级台阶托起550吨雕塑,再现军民携手参军的壮阔场景;纪念馆内12幅浮雕与6个主题展厅,通过珍贵文物(如红军马灯、草鞋)和沉浸式场景复原,让历史触手可及。2025年数据显示,纪念馆年接待量突破6万人次,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

红色精神的当代传承

扩红路与乡村振兴的交响

生态园创新推出重走扩红路研学项目,游客可身着红军装参与挑粮徒步、模拟扩红动员会等活动。当年参军者后代组成的红色宣讲队定期开讲,83岁的老党员张玉华讲述祖父送子参军的往事,引发强烈共鸣。这种精神传承已转化为现实动力近三年带动周边发展红色民宿23家,村民人均增收超万元。2025年启动的红色故事大家讲活动,吸引2万余人参与,让革命纪律意识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红色遗址的活化利用

从历史地标到教育高地

作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生态园构建起立体化的教育体系。会泽革命历史纪念馆通过多媒体互动技术,让参观者身临其境感受革命烽火;七个一党性教育模式(一堂红党课、一部红电影、一餐红军饭)累计接待260批次8万人次。2024年新增的AR智慧导览系统,使青少年参观者占比提升至65%,红色基因真正融入干部群众血脉。

千年梨园的生命交响

三百年古梨树群

春观花、秋品果的诗意栖居

园区内3000余株古梨树构成云南最大古梨园,其中梨树王树龄超300年,需三人合抱。每年3月,梨花如雪铺展成海,与青瓦白墙的彝族民居相映成趣;深秋时节,梨叶染红山峦,形成万树霜天红烂漫的奇观。2025年启动的共享菜园项目,通过认养模式让都市人体验农耕乐趣,首批50亩地块被预订一空,带动农户年增收超200万元。

生态修复的绿美典范

湿地与梯田的共生密码

依托以礼河湿地生态修复工程,生态园打造滇东北首个鸟类观测站,监测到苍鹭、白鹭等10余种候鸟。500亩红高粱梯田试验鱼稻共生系统,亩均产值提升3倍,相关案例入选联合国粮农组织减贫典型案例。2024年景区绿化率提升至65%,夜幕下的乌蒙磅礴群雕在灯光映衬下成为网红打卡地。

农旅融合的创新实践

从采摘到文创的生态产业化

园区周边发展农业观光+采摘体验模式,游客可参与宝珠梨采摘、草莓种植等农事活动。2025年推出的梨园听雨微景观与1200米块石步道,让革命遗址焕发生态魅力。园区内生态科普长廊通过图文展板系统介绍湿地生态系统,而红土地创客空间已开发红军主题盲盒、斑铜首饰等50余款文创产品,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

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

汉代古墓群

滇东北的青铜密码

作为云南迄今发现规模最大的汉代墓葬群,水城古墓群出土近400件文物,包括中原风格的陶仓、陶灶及滇文化特色的青铜扣饰。2025年新开放的汉代生活体验馆通过VR技术复原汉代农耕场景,让游客沉浸式感受2000年前的滇东北文明。古墓群与红色遗址串联成千年文明红色革命双主题游线,印证了历史的延续性。

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

斑铜与彝绣的文化新生

园内的斑铜文化馆是国家级非遗斑铜制作技艺的传承基地,工匠通过30余道工序将天然铜矿石转化为金斑璀璨的艺术品。游客可参与斑铜手作体验,亲手制作一枚独一无二的书签。彝族刺绣工坊则将五角星元素融入传统纹样,推出乌蒙扩红绣作品,远销海外。2025斑铜文创市集开发200余款现代产品,如斑铜钢笔、打火机,成为游客必购伴手礼。

民族风情的多元融合

火把节与红色文化的共舞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水城村举办彝族火把狂欢,游客可参与篝火晚会、品尝坨坨肉,欣赏口弦演奏等非遗展演。园区内明清滇中民居建筑群保存完整,墙角绘制的彝族虎图腾与红军标语形成奇妙对话。2023年古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全年接待文化体验游客超10万人次,民族风情成为生态园的独特吸引力。

乡村振兴的生态范本

智慧旅游的科技赋能

AR导览与沉浸式体验

2023年投入使用的AR智慧导览系统,通过手机扫描红军亭可见动态战役沙盘,触摸石磨可观看扩红场景复原动画。VR体验馆内,观众可化身扩红宣传员,向虚拟群众宣讲政策,青少年参观者占比提升至65%2025年新开通的旅游直通车实现景区与高铁站无缝衔接,预计年输送游客超50万人次。

产业升级的多元路径

从观光到体验的跨越

投资2亿元的铜都美食文化商业城即将落地,汇聚会泽老八碗、稀豆粉等特色美食。园内红土地创客空间吸引12家文创企业入驻,开发红军主题盲盒、斑铜首饰等产品。2025年推出的七天六夜研学营,将重走长征路、湿地科考、非遗体验有机结合,开营首月接待42批次团队,研学经济成为新增长点。

社区共建的反哺效应

文旅反哺的生动实践

通过景区+合作社+农户模式,生态园吸纳30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2025年启动的民宿改造计划,按照修旧如旧原则改造20户彝族民居,户均年增收3万元。村民自发成立护林队与红军精神宣讲队双队联动,既保护2000亩水源涵养林,又将生态保护理念编成彝族山歌传唱,形成文化保护产业发展社区受益的闭环。

水城扩红文化生态园的独特价值,在于它实现了红色基因的现代表达、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当游客站在观景台俯瞰苍翠青山环抱中的红色建筑群、波光潋滟的水库、蜿蜒如丝带的产业道路,恰似一幅徐徐展开的精神图谱”——这里不仅保存着山河作证的历史记忆,更孕育着革命老区走向振兴的蓬勃生机。随着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会泽段)建设的推进,这座生态园正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鲜活样本。

相关新闻

尼珠河的历史

尼珠河的历史尼珠河位于宣威北部,发源于宣威北部的得禄乡,流经得禄、倘塘、杨柳、双河、阿都、文兴、普立7个乡镇,为北盘江北部最大的支流,与南部干流拖乐河于普立的腊龙汇水形成了北盘江。尼珠河又是宣...

尼珠河 NiZhuHe NiZhuHe ⋅ 1月前 (06-10)
NiZhuHe

NiZhuHe

TA太懒了...暂时没有任何简介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