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尼珠河 >正文

滇东红韵:富村乡烈士陵园的精神图腾与时代华章

NiZhuHe NiZhuHe . 发布于 2025-06-10 09:39:46 11 浏览

滇东红韵:富村乡烈士陵园的精神图腾与时代华章

 

在滇东高原的褶皱深处,富源县富村镇的富村乡烈士陵园宛如一座永恒的精神灯塔,静静伫立于白龙坡之巅。这座占地60亩的红色圣地,以343级台阶丈量着历史的厚重,用11米高的纪念塔镌刻着不朽的丰碑,更以独特的地理坐标、深邃的历史纵深和鲜活的时代气息,构筑起集红色教育、自然景观、文化传承于一体的精神高地。以下从三个维度解码这座陵园的独特价值与时代魅力。

从烽火岁月到精神家园

长征火种的滇东烙印。19354月,中央红军长征途经富村,在老岩脚险要隘口与民团激战。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在此指挥若定,警卫连战士击溃敌军,护卫党中央安全。次年红二方面军再次过境,在沙寨阻击战中,红军将士以血肉之躯抵挡敌机轰炸,烈士英魂永远留驻这片土地。如今,纪念塔东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题词与西面红旗五角星浮雕遥相呼应,南面“1935”与北面“1950”的鎏金数字,凝固了红军长征与富村解放的历史瞬间,成为游客了解这段历史的生动教材。2025年启动的云上纪念工程,通过VR技术复原老岩脚战斗场景,让游客扫码即可穿越1935年的烽火岁月,沉浸式感受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

游击星火的山水见证。1949年,松子山游击大队与地霸武装展开殊死搏斗,张德华、世灿章等48名战士用生命谱了解放序曲。如今,陵园西南300米处的7座烈士墓冢,掩映于苍松翠柏间,其中4座为无名烈士墓。这些无名英雄或许是长征途中牺牲的红军战士,或许是解放战争中英勇捐躯的游击队员,他们的姓名虽未被铭记,但其精神与山河同在。每年清明,当地机关干部、中小学生、村民自发前来祭扫,献上鲜花与敬意,用实际行动诠释青山埋忠骨,史册载功勋的深刻内涵。2022年修缮老岩脚战斗遗址时,村民自发捐款支持,外出务工人员也纷纷返乡助力,这种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模式,确保了红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数字陵园的时空对话。陵园塔基四周镌刻的68位烈士姓名中,既有冯玉林、杨正国等本地英烈,亦有无法归乡的外籍战士,无名墓冢前的青石碑文,更以某解放军同志的称谓,诉说着跨越时空的集体记忆。如今,AI导览系统以烈士口吻讲述生平,让冯玉林亲述游击战经历,使历史记忆从碑文走向沉浸式体验。数字化管理平台实时监测客流与设施状态,让红色资源保护迈入智慧时代。2024年,陵园与当地学校合作开发云祭扫平台,通过VR技术还原红军长征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革命艰辛,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成为传播红色文化的新渠道,骑行爱好者发布的陵园探访视频,以红星闪闪的背景音乐和沿途美景吸引数万网友观看,点赞数达30余次。

山水之间的精神图腾

多民族共祭的精神纽带。富村镇是汉、彝、水族聚居地,陵园在促进民族团结中发挥着独特作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彝族火把节,各族群众自发在陵园举行火把祭英烈仪式,用三语(汉语、彝语、水语)诵读祭文。2022年,彝族刺绣非遗传承人创作了10米长的《英雄史诗》刺绣卷轴,陈列于陵园纪念馆。当地非遗传承人还将烈士事迹改编成花灯戏《富村烽火》,在陵园文化广场定期演出,吸引众多游客驻足观看,让红色文化在多民族交流中绽放新活力。

生态陵园的四季诗篇。陵园依山而建,背靠海拔2100米的凤凰山,面朝万亩稻田。设计师巧妙利用地形,将烈士墓区与观景台形成俯瞰山河的轴线,寓意英雄魂守山河。园内种植的百年香樟与本地杜鹃花海,构成四季常青、春秋叠彩的自然景观。春日杜鹃染红山脊,秋日枫叶映照塔身,四季更迭中,陵园与自然共生共荣。2023年,景区新增重走长征路体验项目,游客可沿改造后的1.5公里山间步道,模拟当年解放军迂回作战路线,配套建设的红军食堂推出玉米粑粑、荞麦粑等战地餐,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在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中,让游客体验别样的红色之旅。

民族建筑的红色表达。陵园主体建筑融合滇东民居风格与红色元素:青瓦白墙的纪念堂采用三叠水坡顶设计,檐角悬挂彝族银饰风格的铜铃;文化长廊的浮雕以《富源抗战记忆》为主题,刻画马帮运粮支援前线等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2023年新建的红星亭由退伍老兵捐资修建,采用传统榫卯工艺,成为游客休憩观景的热门地标。陵园内及周边种植了众多的树木和花草,四季绿树成荫、繁花似锦,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游览,进一步扩大了红色文化的传播范围。

从历史地标到精神家园

红色旅游带的引擎动力。近年来,富村镇以陵园为核心,打造红色+生态+民俗旅游线路。游客可上午在陵园参加红色课堂,下午至松子山体验魔芋种植,傍晚于居核村瀑布旁品尝松子山炒肉。这种朝祭英烈、午习农耕、晚赏飞瀑的深度游模式,使红色文化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硬核支撑,带动了周边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增长。2023年,陵园纳入滇东红色旅游环线,与曲靖市三元宫、沾益珠江源等景点串联,成为推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产业融合的振兴密码。陵园带动周边发展红色民宿、手工艺品制作等产业。村民张某将自家老宅改造成红色书屋,藏书涵盖滇东革命史料与彝族史诗,成为网红打卡点。2024年,当地推出烈士陵园文创雪糕,以陵园轮廓与英雄剪影为造型,上市三个月销售额突破80万元。同时,陵园周边的农户通过销售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等增加收入,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让红色文化在产业融合中焕发新生。

数字传播的破圈之路。20251月,富源县人民政府公布陵园保护范围,明确26个界桩坐标,为陵园的长期维护提供法律保障。陵园借助数字技术扩大影响力:微信公众号推出每日英烈故事专栏,累计阅读量超200万;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合作开发的云上陵园小程序,实现360°全景线上参观。2023年,陵园短视频账号发布的《一支步枪的百年》系列短片,单条最高获赞120万次,让红色文化借助数字化翅膀飞向更广阔的天地,吸引无数网友关注。

站在白龙坡顶俯瞰,富村乡烈士陵园早已超越地理坐标,成为滇东高原的精神图腾。这里,343级台阶丈量着信仰的高度,68位烈士姓名书写着忠诚的厚度,四季轮回的自然景观浸润着人文的温度。当数字技术解锁红色记忆,当文旅融合激活历史基因,这座承载着革命烽火与时代新韵的精神丰碑,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更鲜活的方式,讲述着永不褪色的中国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相关新闻

尼珠河的历史

尼珠河的历史尼珠河位于宣威北部,发源于宣威北部的得禄乡,流经得禄、倘塘、杨柳、双河、阿都、文兴、普立7个乡镇,为北盘江北部最大的支流,与南部干流拖乐河于普立的腊龙汇水形成了北盘江。尼珠河又是宣...

尼珠河 NiZhuHe NiZhuHe ⋅ 1月前 (06-10)
NiZhuHe

NiZhuHe

TA太懒了...暂时没有任何简介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