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麒麟区老虎山烈士陵园:虎踞龙盘铸忠魂 自然与人文共舞
曲靖麒麟区老虎山烈士陵园:虎踞龙盘铸忠魂 自然与人文共舞
曲靖麒麟区老虎山烈士陵园,既是滇东红色文化的精神高地,也是自然与人文深度融合的旅游胜地。在这里,游客可以触摸历史的温度,感受生态的美好,体验红色旅游的创新魅力。让我们走进这片英雄的土地,在虎踞龙盘间,聆听红色基因的时代回响。
乌蒙山中的红色记忆
从长征足迹到解放烽火的浴血战场。老虎山烈士陵园坐落于曲靖市麒麟区三宝街道五联社区,这里是滇东红色文化的核心地标。1936年,红二、六军团长征途经曲靖,在老虎山一带留下红军标语、红军过楼等革命遗迹。解放战争时期,这里发生的澡堂坡战斗更是成为滇桂黔边纵队的重要战役节点。2021年,陵园升级为曲靖市公祭陵园,整合红军长征遗址、地下党联络站等20余处红色资源,成为滇东地区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的红色教育基地。
叶琳:作为曲靖地区唯一的女红军,1933年加入红四方面军,历经长征两次翻越夹金山,在雪山草地中以盐水野菜充饥,坚持传递情报。她在甘肃庆阳完成长征后,又投身抗日战争,晚年仍保持简朴生活,被誉为“永不褪色的红星”。
赵浦民:1936年参加红军,随红二、六军团长征至陕北。抗日战争时期,他在雁门关伏击战中英勇作战,1938年代理连长时在灵丘阻击战中冲锋陷阵,壮烈牺牲,年仅23岁。
从革命先驱到时代楷模的英雄群像。陵园内长眠着曲靖籍第一名中共党员金耀曾、第一位女党员伏瑞珍,以及曲靖地区唯一女红军叶琳等英烈。其中,叶琳作为红六军团战士,在长征途中多次深入虎穴传递情报,其事迹被载入《曲靖革命史》。2024年,陵园新增“新时代英烈墙”,收录了200余名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中牺牲的先锋模范,形成跨越时空的精神谱系。
金耀曾:化名康建侯,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陆良组织农民运动,创办夜校传播革命思想。1930年领导陆良暴动,率部捣毁板桥公安分局,虽因敌众我寡失败,但播下了革命火种。
伏瑞珍:1926年受党组织委派到澄江开展农运,组织妇女解放运动,建立澄江首个农民协会。面对白色恐怖,她坚守秘密联络点,直至1930年因叛徒出卖被捕,始终严守党的机密。
从纪念碑到主题公园的建筑叙事。陵园以“红色基因传承”为设计理念,主体建筑包括高19.36米的烈士纪念碑(象征1936年红军长征过曲靖)、沉浸式主题展馆和英烈纪念广场。2024年,陵园完成数字化升级,通过AR导览系统还原红军过曲靖的历史场景,游客扫描碑刻即可观看《红军开仓济贫》等微电影。
AR长征体验:游客通过手机扫描纪念碑上的二维码,可观看红军战士叶琳在长征中传递情报的全息影像,感受革命先辈的英勇无畏。
英烈故事墙:2024年新增的“新时代英烈墙”采用触控屏技术,游客可点击查看脱贫攻坚英雄何吉林、抗疫先锋姜秀全的生平事迹。
红土地上的生态陵园
山形地貌的军事密码。老虎山属乌蒙山脉余脉,山体呈“卧虎”形态,主峰海拔2100米,是滇东军事要冲。陵园依地势而建,通过193级台阶串联起“长征步道”“解放之路”“复兴之路”三大主题区域。登山俯瞰,可将曲靖坝子尽收眼底,感受“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战略地位。
红军战壕遗址:在陵园后山保留着1936年红军长征时挖掘的战壕,游客可近距离观察当年的防御工事,想象红军与敌军激战的场景。
植被与纪念空间的四季交融。陵园植被覆盖率达85%,以云南松、杜鹃、山茶为主,形成“春观花、夏纳凉、秋赏叶、冬听涛”的景观体系。2025年,陵园引入“红色植物标识系统”,在步道旁设置二维码,扫描即可了解“红军树”的故事——如1936年红军战士曾在一棵古松下召开群众大会,如今这棵树已被列为古树名木保护。
红军林:2024年新增的“红军林”种植了3000棵云南松,每棵树上悬挂二维码,游客可查看捐赠者姓名及英烈事迹,实现“植树铭志”。
民俗文化的非遗活化。陵园周边五联社区是彝族、回族聚居地,游客可体验彝族火把节、回族开斋节等民俗活动。2024年,陵园与当地非遗传承人合作,推出“红军草鞋编织”“红军标语拓印”等体验项目,让游客在动手实践中感受红色文化与民族文化的融合。
彝族刺绣传习:游客可跟随彝族绣娘学习绣制红军八角帽,绣品可作为纪念带回家。
回族马帮文化展:通过实物和影像展示红军长征时与回族马帮的合作历史,还原“军民鱼水情”。
红色旅游的曲靖范式
农旅融合的乡村振兴。陵园所在的五联社区以“红带绿、绿映红”为发展思路,打造“红军田”茭白种植基地、“红军林”韭菜花观光园,游客可参与农耕体验、采摘活动。2024年,社区推出“红色研学套餐”,包含烈士陵园参观、红军餐制作、田园劳作等环节,年接待研学团队超200批次。
红军餐体验:游客可亲手制作“忆苦思甜饭”,品尝红军长征时的青稞饼、野菜汤,感受革命先辈的艰苦岁月。
韭菜花加工坊:游客参与韭菜花腌制,产品包装印有红军标语,形成“红色IP”特色商品。
数字化赋能教育传播。2025年,陵园上线“云祭扫”平台,提供VR全景导览、烈士生平检索、线上献花等功能。同时,与曲靖市融媒体中心合作推出《红色密码》系列短视频,邀请本地网红主播“打卡”陵园,单条视频播放量突破500万次。
AI英烈讲解员:游客佩戴智能眼镜,可与虚拟讲解员互动,获取个性化的英烈故事讲解。
区块链捐赠系统:通过区块链技术记录每笔捐赠,捐赠者可实时查看资金用途,增强透明度。
区域旅游的协同发展。陵园融入曲靖“红色文化第一村”整体规划,串联起珠街红军开仓济贫遗址、越州潦浒陶艺小镇等景点,形成“一日游”精品线路。2024年,陵园与昆明、贵阳等地旅行社合作,推出“乌蒙红旅”跨省线路,年接待省外游客增长40%。
长征主题游:从老虎山烈士陵园出发,参观红军过楼、地下党联络站,最后在陶艺小镇制作红军主题陶俑。
民俗文化游:体验彝族火把节、回族开斋节,参与红军草鞋编织,感受多元文化交融。
三大不可替代的核心亮点
滇东红色文化的“活态博物馆”。陵园不仅是纪念场所,更是红色文化的传承载体。2024年,这里举办“红色基因代代传”主题活动,邀请老红军后代讲述亲历故事,同步开展红色文物捐赠,新增《滇桂黔边纵队作战地图》等珍贵展品。
红色故事会:每月邀请老党员、烈士家属讲述亲身经历,游客可现场提问互动。
文物修复体验:游客在专家指导下参与红军标语拓印,感受文物保护的专业性。
军地共建的“双拥示范基地”。陵园与驻地部队建立常态化共建机制,2025年推出“军事体验日”,游客可参与战术训练、枪械模拟射击等项目。同时,设立“英烈子女奖学金”,资助20余名烈士后代完成学业。
军事夏令营:青少年可参与野外生存训练,学习红军长征时的野外急救技能。
英烈子女帮扶:每年组织烈士家属座谈会,帮助解决生活困难,传承英烈精神。
生态保护与红色教育的“双赢典范”。陵园在建设中坚持“最小干预”原则,保留原生植被与地形。2024年,其生态保护模式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可持续旅游创新奖”,成为西南地区首个获此殊荣的烈士陵园。
雨水收集系统:利用山体自然坡度收集雨水,用于灌溉陵园植被,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
生态步道:采用透水混凝土铺设步道,减少对土壤的破坏,保护生物多样性。
- 上一篇: 曲靖市麒麟区老虎山烈士陵园:青山忠魂铸丰碑
- 下一篇: 桂涛声:从乌蒙山麓到太行山巅的烽火诗人
相关新闻
悬崖电梯贯通民生与旅游,云南尼珠河村振兴双引擎
宣威市“四坚持”打造旅游促“三交”特色品牌
宣威市“四坚持”打造旅游促“三交”特色品牌近年来,曲靖市宣威市立足全市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积极融入全国、全省旅游发展大环境,着力在文化旅游业创新融合发展上找准发力点、寻求新突破,让“诗与远方”...
宣威尼珠河大峡谷的四个“世界之最”
宣威尼珠河大峡谷的非凡风光与无数挑战——探秘宣威尼珠河大峡谷的非凡之旅
尼珠河的历史
尼珠河的历史尼珠河位于宣威北部,发源于宣威北部的得禄乡,流经得禄、倘塘、杨柳、双河、阿都、文兴、普立7个乡镇,为北盘江北部最大的支流,与南部干流拖乐河于普立的腊龙汇水形成了北盘江。尼珠河又是宣...
-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