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尼珠河 >正文

麒麟区三宝街道五联社区三百户营村:红色基因浸润的千年乡愁栖息地

NiZhuHe NiZhuHe . 发布于 2025-06-10 09:49:40 13 浏览

麒麟区三宝街道五联社区三百户营村:红色基因浸润的千年乡愁栖息地

 

在云贵高原的褶皱里,藏着一个用红色基因编织的村落。这里没有江南水乡的柔婉,却以革命先烈的热血浸润着每一寸土地;这里不见繁华都市的喧嚣,却让长征精神的星火代代相传。

麒麟区三宝街道五联社区三百户营村,正是一个将红色记忆镌刻进青石砖瓦、把乡愁情怀融入田园山水的特殊存在。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脉络,走进这片被信仰之光照亮的土地。

红色沃土上的历史丰碑——长征精神的活态博物馆

八十八载春秋轮转,三百户营村的红土依旧炽热。当我们的脚步踏上这片土地,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声——那些关于信仰、牺牲与胜利的对话,正从村口的红旗雕塑、街巷的红军标语中徐徐展开。1935427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曲靖西山三元宫召开抢渡金沙江的战略决策会议,这份标注着机密字样的电文,成为红军命运转折的关键坐标。红军过楼墙面留存着1936年红六军团书写的打土豪分田地标语,字迹斑驳却铿锵有力;地下交通站的木质密道暗格,至今仍保持着当年传递情报的隐秘功能。这里走出了曲靖籍第一位中共党员金耀曾、第一位女党员伏瑞贞,以及唯一的女红军叶琳。伏瑞贞的故居内,陈列着她亲手缝制的革命传单袋;叶琳的小脚脚印,在村中石板路上留下跨越时代的印记。

穿越时空的红色体验——沉浸式党史教育课堂

从三元宫会议遗址的庄严肃穆,到红军过楼的岁月留痕,三百户营村用创新的方式让红色文化起来,为现代人搭建起一座通往革命年代的桥梁。游客可参与重走长征路定向越野,沿途扫码获取历史线索;在军屯广场的实景剧场,专业演员还原叶琳参军时的感人场景。红色文化展示馆运用VR技术重现澡堂坡战役,游客佩戴设备即可穿越至战场,感受子弹擦耳而过的震撼。此外,游客还能在红军食堂品尝按历史菜谱还原的南瓜汤、荞麦饼,在红军书院体验传统书法,让红色记忆变得可触可感。

青山绿水间的红色乡愁——生态与文脉的共生样本

红色文化在这里不是孤立的符号,而是与绿水青山交相辉映的生命体。当夕阳为韭菜花田镀上金边,当晨雾从罗汉山古墓群间升起,你会发现:革命的火种早已融入这片土地的血脉,在山水林田间生生不息。村南1公里处的老虎山烈士陵园,松涛阵阵间矗立着澡堂坡战役纪念碑,这里既是缅怀先烈的圣地,也是俯瞰全村的观景台。夏日里,千亩韭菜花田翻涌着紫色的波浪,与茭白田的翠绿交织成天然画卷;秋冬时节,军屯广场的古银杏树洒落一地金箔,与红军街的青砖灰瓦相映成趣。更值得一提的是,村庄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移民新村项目采用修旧如旧原则,既保留了传统民居的飞檐翘角,又植入现代民宿功能。

乡村振兴的红色密码——输血造血的蜕变之路

红色资源不仅是精神财富,更是乡村振兴的金色钥匙。三百户营村用实践证明了:当红色基因与绿色发展相遇,当历史记忆与现代创意碰撞,传统村落完全可以在新时代焕发新生,让革命老区的乡亲们过上既有面子又有里子的幸福生活。通过红色旅游带动,村集体收入三年间从不足10万元跃升至近50万元,其中红色研学收入占比达65%。与曲靖市韭菜花龙头企业合作开发的红色记忆礼盒,包装印着叶琳故事与村中老照片,单批次销售额突破20万元。村民将红军井的泉水装入定制玻璃瓶,贴上革命标语贴纸,成为畅销的红色文创水;茭白田中设置红军瞭望台,游客可边采摘边俯瞰田园风光。此外,村中还建立了红色讲解员培训体系,32名村民通过考核持证上岗,人均年增收8000元;7户农家推出红军菜特色餐,旺季时日均接待游客超百人。

当夜色笼罩这片红土地,三百户营村的灯火与星空连成一片。这里的故事,是写在青砖上的史诗,是流淌在井水里的传奇,更是刻进村民骨血里的精神图腾。或许,这就是乡村振兴最美的模样——让红色文化永远年轻,让乡愁记忆永远鲜活,让这片土地永远涌动着信仰的力量与生命的热度。

相关新闻

尼珠河的历史

尼珠河的历史尼珠河位于宣威北部,发源于宣威北部的得禄乡,流经得禄、倘塘、杨柳、双河、阿都、文兴、普立7个乡镇,为北盘江北部最大的支流,与南部干流拖乐河于普立的腊龙汇水形成了北盘江。尼珠河又是宣...

尼珠河 NiZhuHe NiZhuHe ⋅ 1月前 (06-10)
NiZhuHe

NiZhuHe

TA太懒了...暂时没有任何简介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