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区横大路古墓群:滇东高原上的千年文明密码
麒麟区横大路古墓群:滇东高原上的千年文明密码
揭开古墓群的神秘面纱
跨越七百年的青铜记忆。横大路古墓群位于曲靖市麒麟区越州镇,是滇东地区迄今发现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青铜时代墓葬群之一。经科学测定,其年代从春秋早期延续至西汉晚期,跨越700余年。1982年因修路意外发现后,考古队于1997年、2002年及2025年多次进行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墓葬376座,出土陶器、青铜器、玉器等文物1200余件。这些墓葬层层叠压,形成高达8米的椭圆形土墩,宛如一部立体的滇东文明史。
独特的“叠压式”埋葬制度。横大路古墓群最令人称奇的是其“叠压式”埋葬传统。墓葬从生土面开始挖掘,逐层垒土形成封土堆,新墓不断叠加在旧墓之上,最终形成复杂的层位关系。这种“一墩多墓”的葬俗在云南青铜时代墓葬中极为罕见,目前仅在曲靖八塔台、潇湘平坡等地发现类似现象,与滇池区域滇文化的独立墓葬形制形成鲜明对比。例如,编号M40的墓葬中,一具青铜剑与陶鼎的组合被叠压在三座西汉墓葬之下,揭示了不同时期族群的文化交融。
滇东与中原的碰撞印记。墓葬出土的青铜器中,戈、剑、矛等兵器与滇池区域滇文化高度相似,但陶鼎的出现却独具特色——这种三足炊器在滇文化中极为罕见,被考古学家称为“曲靖独有”的文化符号。更值得关注的是,第四期墓葬中发现了中原风格的铜釜、铁剑和五铢钱,印证了汉武帝开滇后中原文化对边疆的渗透。例如,M188出土的青铜扣饰,其兽面纹饰既融合了滇东本土元素,又带有楚文化的抽象风格,堪称文化交融的实物见证。
滇东高原的文明标本
陶器王国的独特美学。横大路古墓群出土陶器达700余件,以鼎、罐、盘为基本组合,其中陶鼎占比超过40%。这些陶器均为手制,未经窑烧,表面饰以刻划纹、戳印纹等简单纹饰,质朴中透露出实用主义美学。例如,编号M22的陶罐腹部刻有波浪纹,与滇池地区常见的几何纹截然不同;而M34出土的带流陶鼎,其造型设计巧妙,兼具炊煮与盛食功能,被考古学家誉为“滇东青铜时代的厨房神器”。
青铜器的军事密码。尽管青铜器数量少于八塔台墓群,但横大路出土的兵器仍展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镂空圆茎剑、蛇头扁茎剑等青铜兵器,其形制与滇文化典型器物相似,但部分剑首装饰有本地族群特有的鹿形浮雕。更令人称奇的是,M40出土的圆形动物扣饰,通体纹饰以虎、鹿、蛇为主题,生动再现了滇东先民的狩猎场景,被列为云南省一级文物。
滇东社会的“基因图谱”。通过墓葬规模和随葬品差异,考古学家推断横大路墓主应为滇东地区的中低等级贵族。小型墓葬多随葬陶器,而大型墓葬则出土青铜器、玉器等奢侈品。例如,M188的墓主随葬青铜剑、玉玦和漆木盒,其棺椁痕迹显示墓主身份显赫;而相邻的M189仅随葬3件陶罐,反映出明显的社会分层。这种等级制度与《史记》中“劳浸、靡莫之属”的记载相互印证,为研究滇东早期国家形态提供了关键证据。
自然与人文的共生
南盘江畔的墓葬密码。横大路古墓群地处南盘江支流越州河冲积平原,北依翠峰山,南望寥廓山,地势开阔。墓葬分布与自然地形密切相关:高等级墓葬集中于土墩中部,而平民墓葬则分布于边缘,形成“依山面水、聚族而葬”的格局。这种选址既符合滇东高原的风水观念,也便于防御洪水和外敌,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
红土高原的考古奇观。墓葬所在的红土台地,其酸性土壤导致人骨和有机质遗存难以保存,但却意外地完好保存了青铜器和陶器。例如,M34出土的青铜剑虽历经千年,仍寒光逼人;而M22的陶罐内甚至残留着碳化稻谷,为研究滇东农业文明提供了直接证据。这种“红土封存”现象,使横大路成为研究滇东青铜时代物质文化的天然博物馆。
活态传承的文化生态。古墓群所在的越州镇,至今仍保留着与青铜时代一脉相承的制陶传统。距离墓群仅5公里的潦浒陶瓷古镇,其龙窑烧制技艺可追溯至明代,而陶器中的“猫猫石缸”造型,与横大路出土的陶鼎在器型上存在惊人的相似性。这种跨越千年的文化传承,使横大路古墓群不仅是历史遗迹,更是活态的文化基因库。
从考古现场到文化地标
文物保护的云南范式。横大路古墓群于201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通过“考古遗址公园”模式实现了保护与利用的平衡。2025年最新考古成果显示,考古队采用三维建模技术,对墓葬叠压关系进行数字化复原,相关成果已纳入云南省博物馆“滇东文明”专题展。此外,墓葬区周边设立了生态缓冲带,种植本地树种恢复植被,既保护遗址环境,又形成独特的景观带。
学术研究的前沿阵地。作为“八塔台一横大路类型”的典型代表,横大路古墓群吸引了国内外学者的持续关注。2024年,中美联合考古队通过锶同位素分析,证实墓主人群体中存在外来人口,为研究滇东青铜时代的族群迁徙提供了新视角。此外,墓葬中出土的铜铁合制器,其冶炼技术的研究已成为冶金考古领域的热点课题。
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麒麟区正以横大路古墓群为核心,打造“青铜文化体验走廊”。规划中的考古遗址公园将建设沉浸式体验馆,通过VR技术重现墓葬发掘现场;同时开发“古墓探秘”研学路线,让游客亲手制作陶鼎、铸造青铜剑。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横大路与八塔台联合举办的“滇东青铜文化特展”,吸引了超过10万人次参观,成为云南文旅融合的新亮点。
横大路古墓群,这座沉睡于滇东红土高原的文明宝库,以其独特的叠压墓葬、鲜明的地域文化和跨越千年的历史脉络,成为解读云南青铜时代的钥匙。从春秋时期的部落联盟到西汉时期的郡县治理,从南盘江畔的陶鼎炊烟到现代的考古发现,横大路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传承的活态载体。随着保护与研究的深入,这片古老的土地正焕发出新的生机,向世人诉说着滇东高原的文明传奇。
相关新闻
悬崖电梯贯通民生与旅游,云南尼珠河村振兴双引擎
宣威市“四坚持”打造旅游促“三交”特色品牌
宣威市“四坚持”打造旅游促“三交”特色品牌近年来,曲靖市宣威市立足全市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积极融入全国、全省旅游发展大环境,着力在文化旅游业创新融合发展上找准发力点、寻求新突破,让“诗与远方”...
宣威尼珠河大峡谷的四个“世界之最”
宣威尼珠河大峡谷的非凡风光与无数挑战——探秘宣威尼珠河大峡谷的非凡之旅
尼珠河的历史
尼珠河的历史尼珠河位于宣威北部,发源于宣威北部的得禄乡,流经得禄、倘塘、杨柳、双河、阿都、文兴、普立7个乡镇,为北盘江北部最大的支流,与南部干流拖乐河于普立的腊龙汇水形成了北盘江。尼珠河又是宣...
-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