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益区西河公园:珠江源头的生态明珠与人文客厅
沾益区西河公园:珠江源头的生态明珠与人文客厅
在滇东大地,有一处被珠江水滋养的秘境——曲靖市沾益区西河公园。这座总面积达1040.49公顷的国家级湿地公园,以46.51%的湿地率、478种野生动植物的生态家底,成为珠江源头生态屏障的核心节点,更以历史文脉与现代文明的交融之美,绘就了一幅“山水林田湖草沙”共生共荣的生态画卷。
生态典范:从城市伤疤到湿地公园的绿色蝶变
西河公园的前身是沾益城区南端的一条季节性河流。2014年,沾益区以“恢复生态、合理利用、促进开发、福泽群众”为方针,启动西河新区河段疏浚工程。通过十年生态修复,这里从杂草丛生的荒滩蜕变为国家湿地公园:规划总面积中,湿地面积达483.98公顷,形成河流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三大类生态系统。监测数据显示,公园内维管束植物从建园初期的213种增至312种,鸟类从89种增至156种,其中不乏黑颈鹤、灰鹤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这座“会呼吸的公园”构建了五大功能区:92.63%的保育区严格保护原始生态,6.01%的恢复重建区通过种植滇朴、香樟等乡土树种修复植被,0.17%的宣教展示区设有科普馆、湿地书吧,1.14%的合理利用区开发了健康步道、观鸟平台,0.05%的管理服务区配备智能监测系统。如今,西河水质从建园前的Ⅳ类提升至Ⅱ类,成为曲靖市民的“天然净水器”。
历史文脉:珠江正源的千年守望
西河公园的文化基因深植于珠江文明。公元1638年,徐霞客在《盘江考》中明确记载珠江源出于马雄山,这一结论在1985年经珠江水利委员会专家论证确认。公园内的珠江源文化广场,以1985年题写的“珠江源”石刻为核心,三江亭巍然矗立,登临可观“一水滴三江”的奇观——西河在此分流,滋养南盘江、北盘江、牛栏江三大水系。
人文景观与自然生态在此交响:七星桥横跨湖面,这座始建于明代的石拱桥见证了茶马古道的繁华;桂涛声纪念馆内陈列着《在太行山上》词作者的手稿,抗战时期沾益作为“滇东门户”的历史记忆在此活化;仿古建筑群采用“三坊一照壁”的滇中民居形制,游客可体验扎染、土陶等非遗技艺。2024年,公园举办“珠江源头诗歌会”,吸引23.1万人次参与,让千年文脉焕发新生。
城市客厅:全域旅游的会客厅
作为曲靖市“五湖”战略的核心项目,西河公园以“水、堤、路、桥、岛、绿、商、居”八位一体设计,成为城市会客厅。5000米健康步道串联起18个景观节点,沿途设置35个健康知识宣传栏,日均接待健身市民超8000人次;人工秀湖面积达12公顷,音乐喷泉随《小河淌水》等云南民歌起舞,水柱最高达60米;湿地商街引入辣子鸡、小粑粑等非遗美食,2024年餐饮消费突破1.2亿元。
公园的“全时全季”运营模式令人称道:春季举办萤火虫观赏季,利用红瓦房村昆虫资源打造生态夜游;夏季推出避暑旅居计划,配套建设湿地木屋、房车营地;秋季开展银杏文化节,180余种彩叶植物构成“金色走廊”;冬季则变身观鸟胜地,黑水鸡、白鹭等水禽在此越冬。2024年,公园接待游客302.97万人次,带动旅游总花费32.499亿元,其中避暑旅居消费达1.739亿元。
创新样本:湿地保护的“沾益模式”
西河公园的治理实践为高原湿地保护提供新范式:建立“智慧湿地”管理系统,通过5G传感器实时监测水质、气象数据;与周边村庄签订生态补偿协议,236户农户参与湿地管护;开发“湿地+研学”产品,年接待中小学生研学团队5万人次。2022年,公园通过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验收,其“保育区严格保护、恢复区科学修复、利用区合理开发”的三区模式被云南省林业厅推广。
如今的西河公园,既是珠江源头的生态卫士,也是沾益文旅融合的展示窗口。当夕阳为三江亭镀上金边,当音乐喷泉在湖面绘出彩虹,当白鹭掠过香樟林梢,这座公园正以生态之美、人文之韵、创新之智,向世人讲述着珠江源头的绿色传奇。
相关新闻
悬崖电梯贯通民生与旅游,云南尼珠河村振兴双引擎
宣威市“四坚持”打造旅游促“三交”特色品牌
宣威市“四坚持”打造旅游促“三交”特色品牌近年来,曲靖市宣威市立足全市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积极融入全国、全省旅游发展大环境,着力在文化旅游业创新融合发展上找准发力点、寻求新突破,让“诗与远方”...
宣威尼珠河大峡谷的四个“世界之最”
宣威尼珠河大峡谷的非凡风光与无数挑战——探秘宣威尼珠河大峡谷的非凡之旅
尼珠河的历史
尼珠河的历史尼珠河位于宣威北部,发源于宣威北部的得禄乡,流经得禄、倘塘、杨柳、双河、阿都、文兴、普立7个乡镇,为北盘江北部最大的支流,与南部干流拖乐河于普立的腊龙汇水形成了北盘江。尼珠河又是宣...
-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