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尼珠河 >正文

湖光山色间的红色丰碑 会泽龙潭烈士陵园的时空交响

NiZhuHe NiZhuHe . 发布于 2025-06-10 09:54:29 12 浏览

湖光山色间的红色丰碑 会泽龙潭烈士陵园的时空交响

 

在滇东北的层峦叠嶂间,会泽龙潭烈士陵园如一部镌刻着革命史诗的立体典籍,以饮虹山为脊、以礼河为脉,将自然造化与人文精神熔铸成一座不朽的丰碑。这座占地3334平方米的红色圣地,不仅承载着从土地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322位英烈忠魂,更以湖光山色祭忠魂的独特格局,开创了红色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的新范式。

山水为幕,构筑红色精神地标

天地人和的选址智慧。陵园择址会泽西郊饮虹山腰,坐南朝北俯瞰全城,背倚凤凰山之苍翠,西临以礼河之潋滟。建筑群采用三进式布局:仿古重檐牌坊如历史之门徐徐开启,15座烈士墓依山势呈阶梯状排列,首排以蒋开榜、刘文明夫妇墓为中心,次排安葬8位归葬故土的老红军,末排则长眠着烈士家属,形成革命家庭永相伴的独特景致。200亩梨园环绕墓区,春日梨花如雪,秋日硕果累累,自然生态与人文纪念在此达成诗意共鸣。

数字赋能的沉浸式祭扫。2023年上线的云上龙潭数字展馆,以倾斜摄影技术复刻三维实景,游客可通过手机AR导览触发时空对话”——当镜头对准蒋开榜墓碑时,3D投影技术将重现其1933年秘密组建救贫义勇军的场景。2024年落成的英烈事迹VR体验馆,更以全息投影还原长征途经会泽的烽火岁月,让参观者穿越至火红桥边起义现场,亲历金绍清率部突围的惊心动魄。

军民共建的生态守护。2022年启动的古树医生计划,为陵园内12株百年黄连木建立健康档案,通过根系复壮、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手段,让这些活着的文物继续见证红色传承。退伍军人自发组建的墓碑清洁队,每周用软毛刷蘸取蒸馏水擦拭碑文,其细致程度堪比文物修复,这种民间守护传统已延续73载。

时空长廊,镌刻革命历史基因

从地下火种到燎原星河。

1926年,蒋开榜在会泽建立云南首个农村党支部,其妻杨氏变卖嫁妆支持革命,夫妻双双就义后合葬于斯。1935年红九军团途经会泽,2000余名青年参军,黄兴顺、王定国等8人晚年选择归葬故土,墓碑上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题刻与蒋刘二烈士的革命到底誓言隔空呼应,构成完整的革命链条。

解放战争中的会泽锋芒。1948年祖万忠领导的马路尖山起义,以竹竿绑镰刀的原始武器对抗国民党军队,战斗遗址现保存着弹痕累累的巨石。次年成立的边纵六支队三十二团,在会泽境内发起17次战役,彻底粉碎反动势力。这些战事被镌刻在革命烈士墙碑上,与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英烈姓名共同组成跨越时空的星河。

红色基因的活态传承。1951年起,会泽中小学每年组建英烈故事宣讲团,孩子们手持自制小红旗,在墓区朗诵《可爱的中国》。2025年,中铁电气化局渝昆高铁项目部在此开展重走长征路主题党日,青年党员通过徒步35公里至扩红基地体验式教育,深刻领悟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内涵。

薪火相传,打造红色文旅新范式

红色文化生态圈的崛起。

陵园年接待游客突破10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住宿业增长15%。以红军食堂为代表的红色主题餐厅,推出南瓜汤忆苦饭套餐;会泽剧院定期上演《乌蒙骄子》情景剧,重现蒋开榜被捕前的慷慨陈词。这种红色资源变资产,绿水青山变金山的转化模式,入选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典型案例。

科技赋能的教育革新。2023年上线的云祭扫平台,可在线查阅烈士档案、献花留言,3D全景展示让海外游子也能身临其境AR导览系统设置的时空信箱,已收到万余封写给英烈的数字家书。2024年清明节,通过该平台参与全球同祭活动的网友达23万人次,创下县级陵园纪录。

军地共建的示范样本。陵园与驻地部队共建国防教育实践基地,定期开展重温入党誓词·护碑一日活动。2025年新设的老兵驿站,为退役军人提供就业指导、心理疏导服务,同时组建银发宣讲团,让亲历者口述历史成为最鲜活的教材。这种军地共建、代际传承的模式,被《解放军报》誉为新时代双拥工作创新典范

当晨曦掠过凤凰山巅,龙潭烈士陵园的碑刻在阳光下泛起金光,这片土地正以红色+生态+科技的三维叙事,讲述着永不褪色的革命故事。从蒋开榜夫妇的初心萌发,到新时代青年的数字祭扫,会泽儿女用73年的坚守证明:真正的红色地标,既能安放英魂,更能唤醒未来。

相关新闻

尼珠河的历史

尼珠河的历史尼珠河位于宣威北部,发源于宣威北部的得禄乡,流经得禄、倘塘、杨柳、双河、阿都、文兴、普立7个乡镇,为北盘江北部最大的支流,与南部干流拖乐河于普立的腊龙汇水形成了北盘江。尼珠河又是宣...

尼珠河 NiZhuHe NiZhuHe ⋅ 1月前 (06-10)
NiZhuHe

NiZhuHe

TA太懒了...暂时没有任何简介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