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区珠街街道八塔台墓群:跨越千年的文化瑰宝
麒麟区珠街街道八塔台墓群:跨越千年的文化瑰宝
独特人文风情,历史与传说的交融
封土堆墓与火葬墓的交响。八塔台墓群的丧葬形式独具特色,主要有封土堆墓、竖穴土坑墓和火葬墓三种形式,且不同时期的墓葬有着不同的葬式和随葬品特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封土堆墓,封土用筛选过的泥沙土分层拍打抹光滑,较为坚硬,墓中随葬品丰富多样,有青铜器、陶器、玉器等;而宋、元、明时期的火葬墓,则多用陶、釉陶、瓷三种质地的罐盛殓骨灰,随葬品多为小巧的装饰品,如鎏金铜佛像、莲花形银饰等。这种封土堆墓与火葬墓的叠压关系,形成了独特的“三明治”结构,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丧葬习俗的演变与交融。
诸葛亮点将台的神秘面纱。据清咸丰二年《南宁县志》记载,“八塔台在城东……汉诸葛武侯建以镇地脉。”相传当年诸葛亮挥戈征南至曲靖南盘江流域“七擒孟获”,在此筑土设点将台,形似塔基,且有8个,便称“八塔台”。这一传说为八塔台墓群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也反映了当地人民对历史的记忆和传承,体现了古代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虽然从《史记》等史料可知,这里实则是“劳浸、靡莫”的聚居地,但传说与史实交织,引发人们对这片土地过往的无限遐想。
村民守护与传统祭拜仪式。董家村及周边村落的村民对八塔台墓群有着深厚的情感和敬畏之心,保护墓群的意识深入人心。在日常生活中,村民们会讲述与墓群相关的故事和传说,传承着先辈们留下的文化遗产。同时,当地的民俗活动也会与墓群产生联系,如在一些传统节日里,村民们会在墓群附近举行简单的祭拜仪式,祈求平安和丰收,展现了当地独特的民俗风情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悠久历史文化,跨越千年的文明密码
从春秋到明代的时光胶囊。八塔台墓群自清代以来就见诸地方志书记载。1977年秋,董家村农民烧砖瓦取土时发现青铜器数十件,随后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对其进行了发掘,揭开了这座古墓群的神秘面纱,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墓群的时代上自春秋早期,下至明代,延续时间长达两千多年。墓地由八个大小不等的圆形、椭圆形土墩构成,从生土面上开始营造墓地,层层叠压,往复循环,数墓相垒,最终形成了一处春秋至两汉以及宋、元、明时期的大型古代墓葬群,其叠压、打破关系复杂,在同时期墓葬中较为罕见,堪称曲靖地区的一部地下历史书,见证了滇东地区古代文明的变迁与发展。
青铜文明的活化石。八塔台墓群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如青铜剑、铍、戈、矛等兵器,以及釜形鼎、深腹侈口罐等陶器,还有玉镯、耳玦、管、坠等玉器,品种繁多,工艺精湛。这些文物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展示了滇东地区古代先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对于研究古代的冶金技术、陶瓷制作、玉器加工等手工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其中,二号堆M92墓葬出土的“T”字形璇玑玉镯,其环形内缘的凸起棱线与外缘四个凸起,构成独特的天文观测符号系统;而双牛浮雕扣饰中,两头公牛呈角抵状的动态造型,与晋宁石寨山出土的同类器物形成艺术风格上的南北呼应,堪称滇东青铜文化的标准器。
中原与滇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在八塔台墓群的出土文物中,既可以看到当地土著文化的特色,也能发现中原文化、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如五铢钱、铜镜等中原地区常见的器物在第四期墓葬中的大量出现,反映了汉文化传播至滇东地区的历史进程,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是研究古代民族关系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资料。墓地中期的348座竖穴土坑墓中,五铢钱与滇式青铜器的共存现象引人注目,印证了汉武帝设置益州郡后中原文化对滇东的强力渗透。而墓地北部区域发现的铜铁合制兵器,其铁质刃部与青铜镡的复合工艺,恰是汉式兵器制造技术与本地冶金传统的完美结合。
自然与人文景观,独特魅力的完美融合
临江靠山的自然馈赠。八塔台墓群位于曲靖市麒麟区珠街街道三源村委会董家村东200米处的东山山脚缓坡地带,处于珠江上游南盘江东岸。这里的地理位置独特,既临江又靠山,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而又富有自然韵味的环境,为古代人类的栖息和埋葬提供了理想的场所。周边山水环绕,绿树成荫,四季景色各异。春天,野花烂漫,生机盎然;夏日,绿树葱茏,凉爽宜人;秋季,金黄的稻田与墓群相互映衬,别具韵味;冬日,暖阳洒在古老土堆上,静谧而祥和。
八座古塔的雄伟奇观。八塔台墓地由八个彼此相连而又相对独立的椭圆形封土堆组成,总面积约5000平方米。这些土墩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最高的封土堆高达11.8米,犹如八座古塔屹立在山间,气势恢宏,令人叹为观止。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土墩的轮廓更加清晰,与周围的自然山水相互交融,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这些封土堆不仅是古代墓葬的载体,更是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千年的风雨沧桑。
村民与历史遗迹的和谐共生。珠街街道董家村村民世代在此生活,保留着许多古朴的民俗风情。传统节日时,村民们身着盛装,举行盛大庆祝活动,有热闹的歌舞表演、特色美食分享等。他们对八塔台怀有深厚情感与敬畏之心,将守护这片土地的历史文化视为己任,热情好客的村民们,也愿意为前来参观的游客讲述八塔台的传说与故事。如今,八塔台墓群周边村庄在发展中注重与历史遗迹保护相融合。现代化的民居与古老墓群相互映衬,村民在日常生活中传承着先辈的文化传统,同时积极参与八塔台的保护与宣传工作。田间劳作的身影与远处的封土堆共同构成一幅和谐画面,展现出历史与现代交织的独特魅力。
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传承。2024年启动的“数字八塔台”项目,通过三维建模、虚拟复原等技术手段,对72座典型墓葬进行毫米级扫描,建立滇东青铜墓葬数字档案,并通过AI算法重建二号堆原始形态,再现公元前5世纪的祭祀场景。同时,开发AR导览系统,游客扫描土堆即可观看对应时期的三维复原动画,使静止的考古现场转化为流动的历史剧场,让游客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八塔台墓群的历史文化魅力。
打造青铜文化体验带。当地政府正推进“青铜文明走廊”建设,串联横大路墓群、薛官堡遗址等,打造30公里青铜文化体验带。推出青铜纹样丝巾、双牛浮雕茶具等12个系列文创产品,将八塔台的文化元素融入到现代生活中,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八塔台墓群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完善旅游设施,如建设“时光栈道”“考古体验基地”等,让游客在漫步中穿越从封土墓到火葬墓的文化地层,亲手体验陶器修复、青铜范铸等工艺,真正实现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文化传承的希望之光。八塔台墓群成为重要的教育科普基地,学校常组织学生前来参观学习,通过实地讲解、互动体验等方式,让青少年了解家乡历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博物馆也会不定期举办八塔台专题展览,配合线上科普平台,向公众普及八塔台相关知识,提高全民文物保护意识。董家村村民自发组建的“八塔守护者”团队,不仅参与遗址巡护,更将青铜扣饰纹样转化为扎染图案,开发出年产值超500万元的文创产品,实现了文化遗产与现代经济的有机结合。
相关新闻
悬崖电梯贯通民生与旅游,云南尼珠河村振兴双引擎
宣威市“四坚持”打造旅游促“三交”特色品牌
宣威市“四坚持”打造旅游促“三交”特色品牌近年来,曲靖市宣威市立足全市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积极融入全国、全省旅游发展大环境,着力在文化旅游业创新融合发展上找准发力点、寻求新突破,让“诗与远方”...
宣威尼珠河大峡谷的四个“世界之最”
宣威尼珠河大峡谷的非凡风光与无数挑战——探秘宣威尼珠河大峡谷的非凡之旅
尼珠河的历史
尼珠河的历史尼珠河位于宣威北部,发源于宣威北部的得禄乡,流经得禄、倘塘、杨柳、双河、阿都、文兴、普立7个乡镇,为北盘江北部最大的支流,与南部干流拖乐河于普立的腊龙汇水形成了北盘江。尼珠河又是宣...
-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