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街涌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红色沃土上的时代新篇
珠街涌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红色沃土上的时代新篇
麒麟珠街涌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以红色基因铸魂,以自然人文塑形,以创新实践赋能,成为革命精神传承与乡村振兴交融的典范。无论是重走长征路的震撼,还是古树田园的诗意,亦或是沉浸式体验的活力,这里都在书写着一部“红土地上的新时代传奇”。
红色基因的历史传承:长征足迹与革命火种的永恒印记
红军两过珠街的革命史诗。1935年4月和1936年4月,红军长征两次途经麒麟区珠街涌泉村,在此留下开仓济贫、地下联络站等珍贵遗址,播撒革命火种。红军在此休整期间,不仅建立了地下党联络站,还通过标语、宣传画等形式传播革命理念,深刻影响了当地民众。如今,这些遗址成为教育基地的核心资源,如修缮后的联络站、红军广场和5公里红军小道,生动再现了长征精神。
红色遗址的保护与活化。涌泉村累计投资超400万元,系统性修缮了地下联络站、古院落和红军留宿旧址,建成占地11500平方米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包含革命纪念馆、民俗体验馆等。展区通过实物陈列(如红军任命书、宣传海报)、多媒体互动等形式,将历史转化为可感可触的教育场景。2022年,基地获评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多项称号,成为省内外红色教育的重要阵地。
红色教育的多元实践。基地创新推出“红军的一天”沉浸式体验项目,游客可身着红军服,参与舂米、磨豆腐、重走长征路等活动,甚至品尝忆苦思甜饭。2024年国庆前夕,60名小学生在此开展研学活动,通过红色拓印、苦荞粑粑制作等环节,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自然与人文的交融:古树、田园与红色记忆的共生
六百年古树见证红色沧桑。涌泉村内一棵树龄逾600年的古树,与红军遗址相依而立,成为红色文化的自然象征。古树周边环境经修复后,融入红军小道和地下联络站景观,形成“红色生态走廊”。游客在此可感受历史与自然的双重震撼,古树也被誉为“活化石”,串联起革命岁月与乡村振兴的脉络。
田园风光中的红色印记。基地依托珠街清幽的田园景观,打造了稻田垂钓区、创意稻田艺术区等农旅融合项目。夏日稻田碧波荡漾,白鹭翩跹,与红军广场、红色书屋(由百年老宅改造,藏书千册)构成“红绿交织”的独特画卷。游客既能学习红色历史,也可体验农耕野趣,感受“远离喧嚣”的乡村诗意。
民俗文化的活态传承。涌泉村保留传统舂米坊、豆腐坊等民间作坊,并将其纳入红色体验项目。游客可亲手制作红军饭,感受革命年代的简朴生活。此外,村内还修复了古井、老宅等历史建筑,通过民俗馆展示当地3500年碳化稻、八塔台古墓群等文化遗存,凸显地域文化厚度。
创新驱动下的文旅振兴:从红色教育到全域发展
沉浸式体验激活文旅活力。基地以“旅游+红色文化”模式,开发了真人CS、丛林穿越、星空营地等拓展项目,吸引年轻群体。2023年“五一”期间,推出“革命淬炼青春”主题活动,结合山地摩托车、野炊等元素,单日接待量突破千人。截至2024年,基地累计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创收逾200万元,带动周边餐饮、民宿产业发展。
政策赋能与全域规划。曲靖市将涌泉村纳入“五张名片”战略,定位为“红色沃土”,计划投资扩建红军长征公园,串联周边遗址形成全域红色旅游带。2025年,基地拟新增廉洁文化讲座、红色文艺演出等项目,进一步融合党建与文旅。
乡村振兴的示范效应。通过红色文旅带动,涌泉村集体经济显著增长,2023年村集体收入达160万元。村民通过经营作坊、民宿实现增收,昔日的传统村落蜕变为“省级旅游名村”。未来,基地将深化“红色+民俗+生态”模式,建设科普实践基地、陶瓷手工作坊等,打造滇东乡村振兴样板。
- 上一篇: 曲靖朗目山:自然奇观与人文胜境交织的滇东明珠
- 下一篇: 曲靖三元宫:红土高原上的时空交响与精神图腾
相关新闻
悬崖电梯贯通民生与旅游,云南尼珠河村振兴双引擎
宣威市“四坚持”打造旅游促“三交”特色品牌
宣威市“四坚持”打造旅游促“三交”特色品牌近年来,曲靖市宣威市立足全市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积极融入全国、全省旅游发展大环境,着力在文化旅游业创新融合发展上找准发力点、寻求新突破,让“诗与远方”...
宣威尼珠河大峡谷的四个“世界之最”
宣威尼珠河大峡谷的非凡风光与无数挑战——探秘宣威尼珠河大峡谷的非凡之旅
尼珠河的历史
尼珠河的历史尼珠河位于宣威北部,发源于宣威北部的得禄乡,流经得禄、倘塘、杨柳、双河、阿都、文兴、普立7个乡镇,为北盘江北部最大的支流,与南部干流拖乐河于普立的腊龙汇水形成了北盘江。尼珠河又是宣...
-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