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尼珠河 >正文

云岭烛光:谢显琳传

NiZhuHe NiZhuHe . 发布于 2025-06-10 09:59:07 10 浏览

云岭烛光:谢显琳传

稚子初心

光绪十三年(1887年),云南富源县雨旺乡的茅草屋里,一盏摇曳的油灯映照着新生儿的啼哭。私塾先生谢洪泰望着襁褓中的幼子,用布满老茧的手指掐灭灯芯:"这娃儿怕是要烧尽自家灯火,去点万家烛火了。"这个取名"显琳"的婴儿,注定要在滇东大地上书写教育的传奇。

十二岁那年,谢显琳穿着母亲连夜缝制的粗布长衫,背着半袋苦荞饼踏上求学之路。三百里山路崎岖难行,他数着青石板上的苔藓丈量路程,在野庙檐下就着香炉余烬温书。当考入云南优级师范学堂时,教务主任望着这个操着浓重乡音却能默写《过秦论》的少年,在名册上重重圈起"谢琅书"三字——这是他最早的启蒙印记。

燃薪办学

宣统二年的课堂上,地理教员展开泛黄的舆图,指着空白处痛心疾首:"云南竟无一所像样中学!"铅笔尖刺破纸张的声音刺痛了年轻的谢显琳。1912年冬,当他接过云南省教育司司长周钟岳的委任状时,口袋里仅有变卖家产所得的八十块银元。

在曲靖城郊的破败观音寺,谢显琳挂起"私立初等学堂"的木牌。首期三十名学生挤在漏雨的偏殿,他带着孩子们挑黏土夯墙,暴雨冲垮西墙时,他赤脚挖排水沟的身影成了最美的师德图腾。老住持叹息着摇头,却看见牧童们在断墙上用瓦片演算勾股定理——这正是谢显琳用石块在山坡上画出的几何课堂。

烽火弦歌

1942年深秋,日机轰炸后的曲靖城硝烟弥漫。谢显琳将教科书藏进腌菜缸,带领学生在防空洞里吟诵《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的回声中,十七岁的周传儒突然起身:"先生,我要造飞机打鬼子!"这个学生后来成为新中国首批航空工程师——谢显琳点燃的火种,已在少年心中熊熊燃烧。

最艰难时,数学课搬到了荒坡割草场。谢显琳腰佩镰刀,在山坡上用石块摆出三角函数图:"看哪,正弦波恰似这起伏山峦。"羊群啃食青草的沙沙声里,飘荡着"sina·cosβ"的琅琅书声。1945年抗战胜利,云南省代主席李宗黄三顾茅庐请他出任县长,他以诗明志:"宁为糊口事,不做折腰官",从此再未踏入仕途半步。

文脉守护

1937年,谢显琳听说爨宝子碑因战乱流落民间,当即变卖家当筹资保护。他将石碑移入校园,亲建墨碑亭庇护这方"南碑瑰宝"。日军轰炸曲靖时,他带着师生用草席覆盖石碑,自己却立于碑前高唱《正气歌》。如今,这两块千年古碑仍静立在爨园,诉说着"文化不灭,民族不亡"的传奇。

1923年,他捐出毕生积蓄修建的都格河石桥竣工。竣工那天,村民们扶老携幼前来庆贺,鞭炮声震落了漫山杜鹃。这座被称作"谢家桥"的石拱桥,至今仍横跨黄泥河,承载着滇黔商旅的脚步,见证着一位教育者的桑梓深情。

桃李春秋

1913年到1958年,谢显琳执掌曲靖一中四十五载。他制定的校训"勤学业、守校规、习劳苦、甘淡泊",如春风化雨浸润着一代代学子。1933年,他顶住世俗压力首开男女同班先河,让四名女生走进教室时,亲手写下"教育面前,不分男女"的铿锵宣言。

徐文烈、桂涛声等杰出校友的名字,镌刻在中国革命的丰碑上。当桂涛声创作《在太行山上》的旋律响彻太行山脉时,谢显琳正戴着老花镜批改作业。1963年退休时,他将毕生藏书捐给图书馆,只留一件补丁中山装和一句"书比钱更有用"的箴言。

1968年寒夜,八旬老者在藤椅上聆听窗外武斗枪声。当学生代表冒雨送来珍藏的校旗时,他颤抖着抚摸相册里泛黄的照片,嘱咐家人:"把我的蓝布长衫拿来。"这抹靛蓝色,取自滇池深处,经年累月仍清透如初——正如他澄澈的教育初心。

如今漫步曲靖一中,百年紫藤缠绕着他手植的滇翠柏,太湖石上"困学"二字斑驳陆离。每年校庆,白鹭掠过镌刻着"诚敬勤俭"的校训石,仿佛看见那个在油灯下苦读的少年,正将文明的火种播撒在云岭大地。正如他晚年所言:"真正的教育不是造神,而是让每个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这束光,至今仍在照亮着无数求知者的征程。

相关新闻

尼珠河的历史

尼珠河的历史尼珠河位于宣威北部,发源于宣威北部的得禄乡,流经得禄、倘塘、杨柳、双河、阿都、文兴、普立7个乡镇,为北盘江北部最大的支流,与南部干流拖乐河于普立的腊龙汇水形成了北盘江。尼珠河又是宣...

尼珠河 NiZhuHe NiZhuHe ⋅ 1月前 (06-10)
NiZhuHe

NiZhuHe

TA太懒了...暂时没有任何简介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