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尼珠河 >正文

虎头忠魂映乌蒙:宣威烈士陵园的红色丰碑与时代新韵

NiZhuHe NiZhuHe . 发布于 2025-06-10 10:09:14 11 浏览

虎头忠魂映乌蒙:宣威烈士陵园的红色丰碑与时代新韵

 

长征史诗的永恒坐标

悲壮战役铸就精神丰碑。1936323日,红二、六军团在贺龙、任弼时等将领指挥下,于宣威虎头山与国民党滇军及中央军展开激烈战斗。红军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英勇顽强,在高家村、猪街子沟等地重创敌军,毙俘敌近千人、缴枪300多支(挺),但红四师师长钟子廷等400余名指战员壮烈牺牲,最终仅5人姓名可考,其余烈士长眠于虎头山。这场战役为红军后续战略转移争取了时间,铸就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的长征精神,是红军长征途中在云南境内规模最大的一次战斗,其惨烈程度和战略意义在长征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长征精神的生动诠释。

集体记忆凝聚精神力量。1976年,宣威县人民政府在当年红军前沿指挥所所在地大坡山动工修建烈士陵园,历时两年建成。从机关干部捐献钢材水泥,到农民肩挑背扛运送物资,两万余人次义务劳动铸就这座精神殿堂。197951日,万余名群众齐聚陵园举行落成典礼,将红军烈士骨灰隆重安葬。毛泽东手书英勇奋斗的红军万岁镌刻于纪念塔之上,庄严肃穆。如今,这里已成为曲靖市唯一的国家级烈士陵园、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每年吸引3万余人次前来瞻仰,这体现了宣威人民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和缅怀,也反映了那段历史在人们心中的深刻印记,更成为凝聚民族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象征。

科技赋能红色记忆焕新。近年来,陵园持续推进基础设施与展陈内容的现代化升级。2020年上线“VR全景展示/网上祭奠平台,让全球网民可通过虚拟技术云参观陵园和纪念馆。2025年,虎头山革命烈士纪念园提档升级项目启动,计划新建1500平方米纪念馆、文化纪念墙及智能化导览系统,进一步提升红色教育体验的沉浸感与互动性。这些举措让历史记忆突破时空限制,成为跨越代际的精神纽带,使更多人能够深入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让长征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芒。

红色地标的生态诗篇

地质奇观与人文景观的完美融合。虎头山主峰海拔约1100米,因形似卧虎得名,森林覆盖率高达92%,松柏成林、溪流潺潺,构成天然的绿色氧吧。陵园依山而建,12米高的纪念塔矗立于山顶,与山势融为一体;烈士墓群依山而建,石阶蜿蜒而上,象征革命道路的曲折与崇高。站在山顶的纪念碑前,游客可俯瞰当年的战场,感受那段战火纷飞的历史,同时也能享受周围宁静与美丽景色。2024年新增的地质研学路线,揭开乌蒙山褶皱带与军事布防的奇妙关联,形成独特的红岩地貌景观,让游客在缅怀先烈的同时,领略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生态修复中的红色守护。2024年启动的红色家园计划,将废弃煤矿改造成湿地公园。100余亩采煤沉陷区经生态治理,重现接天莲叶无穷碧景致,荷花塘畔立起军民鱼水情雕塑群。曾参与土地流转的村民徐大娘说:现在种辣椒都用有机肥,既护了红军战斗过的土地,又让城里人吃上放心菜。这体现了当地在发展过程中对红色遗址周边生态环境的重视和保护,让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相互辉映,使这片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也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优质、舒适的参观环境。

四季景异中的精神巡礼。春日里,陵园周边油菜花金黄遍野,与烈士墓前的白花交相辉映;夏日浓荫蔽日,山风裹挟着松涛声仿佛在讲述往昔的战火;秋日红叶漫山,如先烈热血浸染大地;冬日银装素裹,陵园更显庄严肃穆。四季流转中,虎头山以自然的韵律诠释着红色精神的永恒,吸引摄影爱好者、写生团队纷至沓来,成为自然+红色摄影创作的热门基地。2024年打造的二十四节气红色摄影项目,通过光影艺术展现陵园不同季节的壮美,相关作品在云南省文旅摄影大赛中斩获金奖,进一步提升了陵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红色IP赋能地方发展

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2025年开园的云间红文化公园,将70亩闲置用地转化为红色主题商业街区。非遗工坊里,宣威火腿制作技艺传承人现场演示红军餐配方;书吧墙上,3D打印技术复原的《长征》手稿墨香犹存。商户王丽娟的炸洋芋摊位前,游客用红军币兑换美食,这种文创代金券日均流通量超2000枚。当地还将红军文化与生态旅游、乡村体验深度融合,如开发战地炊事体验、军事拓展训练等项目,打造亲子沙滩、露营基地、特色民宿等设施,2025年春节期间接待游客逾4万人次,带动当地旅游产业蓬勃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产业创新的红色引擎。5000亩现代农业示范园,辣椒种植采用红军垦荒模式——合作社提供种苗,农户以土地入股,收益按“235”比例分配。2024年,虎头社区集体经济收入突破80万元,其中50%反哺公园维护。返乡青年创办红军邮局,推出给烈士的一封信慢递服务,已寄出3000余封承载时代记忆的信件。这种将红色文化与现代产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也为红色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载体和途径,实现了红色资源向经济价值的有效转化。

城乡共生的精神纽带。每逢“3·5”学雷锋日,志愿者在陵园开展重走长征路环保行动,清理步道的同时为游客讲解红色故事。宣威五中把思政课搬到纪念塔前,学生在浮雕墙前完成红军长征路线图拼图挑战。这种红色教育+社会实践模式,让城市与乡村在精神层面实现双向赋能。陵园所在地虎头社区通过党建+红色旅游模式,将红色文化融入基层治理。社区绘制了总长200余米的红色文化墙,以壁画形式再现战役故事,成为网红打卡点。2025年春节期间举办的虎头山春节联欢展演,将红军故事改编成歌舞剧,吸引数千名群众参与,实现了红色教育与民俗文化的深度融合。此外,社区成立红军精神宣讲队,由老党员、退役军人担任讲解员,年均开展宣讲活动50余场,让红色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

红色文化的时代传承

多维实践的红色课堂。陵园年均接待学生、党员等群体超2万人次,形成现场教学+情景体验+互动研讨的教育模式。20253月,宣威市组织春季退役士兵在陵园举行返乡欢迎仪式,通过集体宣誓、瞻仰烈士墓等环节,将红色基因融入退役军人的精神血脉。清明期间,多所学校开展种下爱国种子主题活动,学生们在陵园种植纪念树,以绿色生命传承红色信仰。此外,陵园与当地长征中学共建研学基地,开发重走长征路微课程,让青少年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革命精神,真正实现了红色教育的常态化、多元化和实效化。

军民鱼水情的时代回响。战斗期间,宣威百姓冒死为红军运送物资,当地至今流传南瓜地里藏伤员”“彝家火塘暖将士的佳话。陵园陈列的草鞋、马鞍等文物,无声诉说着红军与百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情谊。1988年落成的军民鱼水情浮雕墙,将这段历史定格为民族团结的典范。当地还将红军文化与民族文化相结合,如2025年启动的红色故事会非遗展演,邀请非遗传承人用彝族月琴弹唱《十送红军》,使革命传统教育更具地域特色,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了军民团结的精神,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国际传播的红色名片。陵园与英国剑桥大学合作建立长征精神国际研究中心,出版多语种《虎头山战役口述史》。2025年启动的重走长征路国际徒步活动,吸引23个国家爱好者参与,在Instagram发起RedStepChallenge话题,播放量超5000万次。这体现了宣威虎头山红军烈士陵园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独特价值和重要作用,通过与国际学术机构合作、开展国际徒步活动等方式,将长征精神和中国红色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提升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美誉度,也为世界了解中国革命历史和文化提供了窗口。

总之,宣威虎头山红军烈士陵园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丰富的文化底蕴、秀美的自然景观以及显著的发展成果,成为一座集纪念、教育、旅游、生态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红色圣地。它不仅承载着人们对革命先烈的无限敬仰和缅怀,更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与活力,为传承红色基因、推动地方发展、促进国际交流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续写着属于新时代的长征史诗。

相关新闻

尼珠河的历史

尼珠河的历史尼珠河位于宣威北部,发源于宣威北部的得禄乡,流经得禄、倘塘、杨柳、双河、阿都、文兴、普立7个乡镇,为北盘江北部最大的支流,与南部干流拖乐河于普立的腊龙汇水形成了北盘江。尼珠河又是宣...

尼珠河 NiZhuHe NiZhuHe ⋅ 1月前 (06-10)
NiZhuHe

NiZhuHe

TA太懒了...暂时没有任何简介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