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尼珠河 >正文

红色沃土上的精神丰碑:富源县富村乡烈士陵园的多元价值与时代新韵

NiZhuHe NiZhuHe . 发布于 2025-06-10 10:15:00 11 浏览

红色沃土上的精神丰碑:富源县富村乡烈士陵园的多元价值与时代新韵

 

革命精神的时空坐标

​​红军长征的烽火印记​​19354月,中央红军长征途经富村,在老岩脚险要隘口与民团激战,毛泽东、周恩来亲自指挥警卫连击溃敌军;次年红二方面军途经此地,在沙寨阻击战中以血肉之躯抵挡敌机轰炸。1949年解放战争中,松子山游击大队48名战士在与地霸武装的殊死搏斗中壮烈牺牲,用生命谱写解放序曲。这些历史事件在陵园纪念塔南面"1935"、北面"1950"的鎏金数字中凝固,成为跨越时空的历史坐标。

​​地下党领导的武装斗争​​1948年,中共云南省地下党在富村组建松子山、新厂等4个游击大队,600余名战士开展为期一年的武装斗争。1949年富源解放前夕,50余名游击队员在解放富村的战斗中牺牲。他们的姓名被镌刻在纪念塔基四周的68位烈士名录中,与本地英烈冯玉林、杨正国并列,形成跨越地域的集体记忆。

​​纪念塔的时空密码​​13米高的纪念塔以钢筋混凝土铸就,塔身东侧"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鎏金字与西侧红旗五角星浮雕形成视觉冲击;南面"1935"、北面"1950"的鎏金数字,暗合红军长征途经年份与富村解放时刻。塔基四周68位烈士姓名的镌刻采用阴文处理,搭配打凿规整的块石边框,赋予个体生命与集体记忆同等尊崇地位。

山水之间的红色诗篇

​​战略要地的自然禀赋​​陵园选址白龙坡山顶,海拔2069米,背靠凤凰山,面朝万亩梯田,形成"背山面水"的传统营建格局。343级台阶以0.15米的高度差阶梯式上升,精准复刻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辛历程。登顶可俯瞰"富源第一瀑"跌水景观,感受"雄关漫道真如铁"的壮阔意境。

​​生态景观与红色记忆的融合​​陵园内四季景观各具特色:春日杜鹃花海映红塔身,秋日苍松翠柏与金黄稻田交相辉映。西南300米处的7座烈士墓冢掩映于古柏丛中,与居核村千年古树、新发村魔芋交易市场构成生态文化廊道。游客沿"陵园-毡帽山-新发村"路线游览,可体验"朝祭英烈、午习农耕、暮观飞瀑"的全维度红色之旅。

​​多民族共筑的精神纽带​​作为汉、彝、水族聚居地,陵园成为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体载体。彝族火把节期间,各族群众身着盛装举行"火把祭英烈"仪式,用汉语、彝语、水语三语诵读祭文。2022年彝族刺绣传承人耗时半年创作的10米长卷《英雄史诗》,以银饰纹样再现红军长征场景,成为馆藏珍品。

红色基因的创新表达

​​数字技术赋能历史体验​​2024年陵园引入"元宇宙"概念,通过VR技术复原老岩脚战斗场景,游客扫码即可"穿越"1935年战场。AI导览系统收录28位烈士生前语音,冯玉林烈士"亲述"游击战经历的彝语版备受关注。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客流实时监测与文物状态预警,2025年清明期间完成37次智能巡检。

​​文旅融合激活乡村经济​​陵园首创"红色+"复合旅游模式:上午参观陵园接受教育,中午赴松子山村体验魔芋种植,下午骑行"富村-沙寨"红军路,傍晚在居核村瀑布旁品尝"战地套餐"2024年推出文创雪糕,以陵园轮廓与英雄剪影为造型,单月销量突破8万支。配套建设的"红军食堂"年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带动周边12户村民就业。

​​社区参与共建精神家园​​2022年成立的"红星志愿服务队"现有成员37人,76岁的守塔人李福贵祖孙三代接力守护陵园的故事被拍成微电影《守望》。村民自发组建"红歌合唱团",用彝族海菜腔改编《十送红军》,在2023"红色文化周"演出超50场。2024年开展的"老物件里的红色记忆"征集活动,收到马灯、军用水壶等藏品237件,其中82件已陈列于新建的"乡愁记忆馆"

1935年的烽火硝烟到2025年的数字时代,富村乡烈士陵园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的姿态。343级台阶丈量着信仰的高度,68位烈士姓名书写着忠诚的厚度,四季轮回的自然景观浸润着人文的温度。当VR技术解锁红色记忆,当文旅融合激活历史基因,这座承载着革命烽火与时代新韵的精神丰碑,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更鲜活的方式,讲述着永不褪色的中国故事。在这里,历史与现实交织,自然与人文共鸣,英雄的精神永远年轻。

相关新闻

尼珠河的历史

尼珠河的历史尼珠河位于宣威北部,发源于宣威北部的得禄乡,流经得禄、倘塘、杨柳、双河、阿都、文兴、普立7个乡镇,为北盘江北部最大的支流,与南部干流拖乐河于普立的腊龙汇水形成了北盘江。尼珠河又是宣...

尼珠河 NiZhuHe NiZhuHe ⋅ 1月前 (06-10)
NiZhuHe

NiZhuHe

TA太懒了...暂时没有任何简介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