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尼珠河 >正文

何桂珍:晚清风云中的忠义传奇

NiZhuHe NiZhuHe . 发布于 2025-06-10 10:15:00 11 浏览

何桂珍:晚清风云中的忠义传奇

在云南曲靖师宗的历史长河中,何桂珍是一颗耀眼却命运多舛的星辰。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他诞生于师宗一个书香门第。何家虽非达官显贵,却以耕读传家,祖父行医济世,父亲何辅龙是嘉庆拔贡,两位兄长也都身带功名。庭院中桂树飘香,何辅龙满怀期许地为何桂珍取名,希望他日后能如桂树般高洁,绽放光彩。

何桂珍自幼聪慧过人,对知识充满渴望。六岁启蒙时,便每日鸡鸣即起,赶赴书院求学,途中必经城隍庙。传说有一夜,城隍托梦给何父,称何桂珍乃文曲星下凡,自己每日都需躬身相迎。次日,何父发现城隍像手指微裂,仿佛印证了这神奇的梦境,于是赶忙命工匠在庙外筑墙遮挡视线。这个传说在街巷中流传开来,孩童们都对何桂珍充满了好奇与羡慕,而何桂珍也在家人的悉心教导和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沉浸在经史子集的世界里,为未来的辉煌奠定着坚实基础。

时光流转,何桂珍在知识的滋养下茁壮成长。18岁时,他满怀壮志地踏上乡试之路。考场内,他文思泉涌,笔下生花,一篇篇锦绣文章尽显深厚的学识底蕴。放榜之日,喜讯传来,何桂珍高中举人,衣锦还乡。此次中举,不仅是他个人的荣耀,更是何家的骄傲。而赶考途中路遇挡道神龟的故事,也为他的中举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当时,父亲何辅龙叩首许诺,若儿子中举,必立碑祭祀。后来,父亲果然践诺,在神龟幻化处立碑,这块乌龟碑至今仍矗立在师宗,成为滇东大地上神秘的文化坐标。

1838年,年仅21岁的何桂珍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折点——科举殿试。在保和殿上,他镇定自若,挥毫写下《殿试策》,对格物致知的深刻论述得到了道光帝的赞赏,被钦点为二甲第五十二名,赐进士出身,随后进入翰林院成为庶吉士。这一成就,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小小的师宗县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人们纷纷传颂着何家少年的传奇。

进入翰林院的何桂珍,凭借扎实的学问和谦逊的态度,很快在众多文人雅士中崭露头角。他随身带着用蚕茧纸抄录的《朱子语类》,日夜研读,还与倭仁、曾国藩等切磋理学,常常探讨至深夜三更。他的才学不仅得到了同僚们的认可,更有幸获得了教导皇子的机会。在宫廷的书房中,何桂珍以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为皇子们讲解经史子集,剖析治国理政之道。他的授课深入浅出、旁征博引,让皇子们受益匪浅,其中就包括后来的咸丰皇帝。咸丰帝对何桂珍的学问十分认可,常常尊称他为帝师

在担任咸丰帝老师期间,何桂珍并未满足于现状,而是利用宫廷丰富的藏书资源,笔耕不辍。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他著成了《训蒙千字文》。这部作品文字优美、内容丰富,融合了程朱理学的精髓,既包含修身齐家的道德准则,又涵盖天文地理等多方面的知识。一经问世,便在清末被列为训蒙必读之书,成为启蒙孩童智慧的重要读物,何桂珍的名字也在京城的文化圈中如雷贯耳。

然而,命运的齿轮却悄然转动,将何桂珍推向了截然不同的方向。何桂珍所处的时代,正是清王朝风雨飘摇、濒临崩溃的时期。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如汹涌的浪潮,瞬间席卷了大半个中国,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原本宁静的官场也被卷入了这场残酷的战争漩涡。一介文人何桂珍,在时代的裹挟下,不得不放下手中的笔,拿起武器,投身到战事的第一线。

1853年,何桂珍出任福建兴泉永道。但局势动荡不安,巡防大臣贾桢等奏请让他开缺,留京随办城守事宜。何桂珍虽心系地方治理,但面对朝廷的安排,他毅然服从。次年,畿辅解严,他又被授为安徽徽宁池太广道。彼时的安庆,早已沦陷于太平军之手,巡抚福济只能驻于庐州之店埠。何桂珍所负责治理的江南地区,因被贼寇阻隔,他无法前往上任,只得留在江北。

在这艰难的处境下,何桂珍并未退缩。他接到檄令,开始招募兵勇。然而,筹集军饷谈何容易,经过一番周折,才勉强募得二百人。但何桂珍并未气馁,他深知人少力薄难以成事,于是前往霍山,号召乡团加入。凭借着他的真诚与爱国情怀,众多乡勇纷纷响应,队伍逐渐壮大至三千人。何桂珍深知,要让这些临时拼凑起来的队伍形成战斗力,必须先凝聚人心。于是,他以忠义之道激励众人,向士兵们讲述国家的危难、民族的大义,让每一个人都明白自己为何而战。在他的激励下,士兵们士气高涨,决心为保卫国家、守护家园而战。

不久之后,何桂珍迎来了他军事生涯中的第一次重大战役——与捻匪李兆受的战斗。在霍城,何桂珍率领着他的三千人马,与李兆受的捻军展开了激烈的交锋。战场上,喊杀声震天,硝烟弥漫。何桂珍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他的英勇无畏感染了每一位士兵。在他的带领下,士兵们奋勇杀敌,如同猛虎下山一般。经过一番苦战,终于大破捻匪李兆受于霍城。何桂珍并未就此满足,他深知宜将剩勇追穷寇的道理,于是下令追击,一直追到麻埠,进而进逼流波疃。与此同时,他还檄令商城、固始乡团截击捻军的北面,金寨练勇拒守东面,自己则亲率所部遏其西面。在何桂珍的周密部署下,李兆受陷入了重重包围,大惧之下,与其党马超江等同降。这一战,不仅解散了胁从万计,还让当地百姓欢呼载道,他们纷纷自发地为军队馈送糗粮,表达对何桂珍及其军队的感激与支持。

然而,何桂珍的军事生涯并非一帆风顺。福济因何桂珍曾弹劾过其上司琦善、向荣,怀恨在心,为泄私愤,竟令何桂珍救援即将陷落的庐江。然而,命令尚未传达到,庐江便已陷落。福济却以此为由,上奏朝廷,革去了何桂珍徽宁池太广兵备道道员之职,只让其以观察的身份与捻军作战。面对如此不公的待遇,何桂珍心中虽有愤懑,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他深知,国家正处于危难之际,个人的荣辱得失与国家的安危相比,显得微不足道。此时,他路过其兄何怀珍治所汜水,兄弟相见,何怀珍看着弟弟疲惫的面容,心疼地劝他:你现在又没有任职,母亲年老体弱,还不如早早回去照顾母亲。何桂珍听后,神色凝重,慨然说道:既然选择了入仕,哪里能只考虑自己,况且,国家正在有难,我们难道能逃避吗?寥寥数语,尽显其爱国忠君的高尚情怀。

此后,何桂珍便孤军悬于敌后,与捻军多次交战。他的处境变得异常艰难,军粮紧缺,军费严重不足。士兵们常常忍饥挨饿,但即便如此,何桂珍依然带领着他们坚守阵地,顽强抵抗。而降将李兆受的部将马超江却被捻军散兵杀死,李兆受责怪官府不能将杀人者绳之以法,于是决定亲自为马超江报仇。此时,却有挟私小人向朝廷密告,说李兆受背叛朝廷。李兆受倍感委屈,归顺朝廷的意志开始动摇。何桂珍深知李兆受的重要性,他一旦再次反叛,局势将更加难以控制。于是,他赶紧加以抚慰,凭借着自己的智慧与真诚,令李兆受稍稍安定下来。

然而,福济却仍未放弃对何桂珍的陷害。他给何桂珍写了一封密信,叮嘱要先发制人剪除李兆受,却故意让李兆受拆阅。何桂珍接信后,出于对朝廷的忠诚,只得复信遵办,可这封信却又被李兆受截获。李兆受顿时怒不可遏,认为何桂珍出卖了他。1855113日,英山城外的小南门外阴云密布。李兆受阳置酒,在英山小南门外设下了鸿门宴。何桂珍毫无防备,当他踏入陷阱的那一刻,悲剧发生了。何桂珍及其左右四十余人皆惨遭杀害,其头颅被悬于古柏,身躯沉入深潭。一代忠义之士,就此含冤而死。

何桂珍的遇害震惊朝野,曾国藩闻讯后痛心疾首,在奏疏中详细描述了何桂珍率乡团剿贼时的艰难处境:饥饿艰难,历人间未有之苦,机事不密,为叛人所戕,天下冤之。九年后,同治帝追谥何桂珍为文贞代表着他敏而好学、德美才秀;则体现了他事君无猜、图国忘死。朝廷还在英山县为其建立祠堂祭祀,以纪念这位为国为民奉献一生的英雄。在何桂珍的故乡师宗,百姓们将他故居所在的街道改名为文贞街,翠云山下的丹凤书院至今保留着林则徐题写的文曲星下凡碑刻。他的《训蒙千字文》依旧在世间流传,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何桂珍的一生,从书香世家走出,在科举场上崭露头角,成为帝师,在学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又在国家危难之际,毅然投身战场,虽历经坎坷,含冤而死,但他的忠义之名,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永远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后人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为了正义和国家,不惜奉献一切。

相关新闻

尼珠河的历史

尼珠河的历史尼珠河位于宣威北部,发源于宣威北部的得禄乡,流经得禄、倘塘、杨柳、双河、阿都、文兴、普立7个乡镇,为北盘江北部最大的支流,与南部干流拖乐河于普立的腊龙汇水形成了北盘江。尼珠河又是宣...

尼珠河 NiZhuHe NiZhuHe ⋅ 1月前 (06-10)
NiZhuHe

NiZhuHe

TA太懒了...暂时没有任何简介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