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尼珠河 >正文

红色丰碑映乌蒙——宣威革命烈士陵园的时空对话与精神传承

NiZhuHe NiZhuHe . 发布于 2025-06-10 10:15:03 11 浏览

红色丰碑映乌蒙——宣威革命烈士陵园的时空对话与精神传承

 

历史长河中的红色坐标:陵园的历史沿革与精神内核

革命火种的燎原之路。宣威的红色基因可追溯至20世纪20年代。当第一批宣威儿女将革命真理带回滇东北,这片土地便成为云南地下党建党的重要据点。1936年红军长征途经宣威,虎头山战役中300余名红军指战员以鲜血浇灌革命火种;至解放战争时期,宣威成为滇东北反蒋武装斗争的核心基地,云南第一支反蒋武装六六分队在此诞生。永支队以宣威为依托,谱写了边纵第六支队的英雄史诗,成为云南革命史的重要篇章。

陵园建设的时代答卷。1987年,宣威县委、县政府以20万元投资启动陵园建设,选址东山公园南侧,将革命纪念设施与自然景观深度融合。纪念碑以11米青石方柱体巍然矗立,碑文镌刻着200余字的历史叙事;蒋永尊烈士墓与陈列馆呈对称布局,后者通过40余件文物、70余张照片系统呈现红军长征过宣威”“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宣威人民的解放斗争三大篇章。2021年,曲靖市检察院联合军事检察院推动驻宣部队烈士陵园修缮升级,13位散葬烈士遗骸迁葬东山陵园,构建起红色资源动态管理数据库

将星闪耀的红色基因库。陵园安葬的烈士中,包含开国少将刘彬、彝族将领卢汉将军的亲属等多位云南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刘彬将军墓前的半身铜像与《滇南烽火》浮雕群,生动再现滇军以少胜多的传奇。每年清明,卢汉将军后人及当地民众自发前来敬献花篮,延续将门忠烈的家国情怀。

山水之间的精神图谱

凤凰山下的生态纪念园。陵园依凤凰山势而建,松柏苍翠掩映着12米高的汉白玉烈士纪念碑,形成青山埋忠骨的意境。山腰处的思源亭可俯瞰宣威坝子,春季油菜花海与白色花岗岩烈士墓群交相辉映。园区特设的红军小道全长3公里,沿途种植当年红军采集的野菜品种,兼具生态教育与红色研学功能。

民族风情浸润的纪念空间。陵园巧妙融合宣威多民族文化元素:彝族毕摩文化中的送魂歌被改编为纪念仪式乐章;回族建筑风格的望乡廊桥横跨龙潭河,桥栏雕刻马帮文化符号;苗族银饰纹样的青铜地砖隐喻各民族共同守护山河的誓言。每年火把节,彝族同胞在此举行祭英烈·送火种活动,火光照亮碑林的场景成为独特的人文景观。

火腿之乡的烟火记忆。邻近中国火腿之乡的地理特质,让陵园衍生出独特的人文符号:烈士墓区的灌溉系统采用传统宣威火腿腌制窖池的排水技术;园区食堂研发红军菜粥,以野生蕨菜、苦荞复刻长征时期饮食;纪念品商店售卖乌蒙火腿造型书签,将地方特产与红色文化巧妙联结。

新时代的红色课堂:教育功能与时代使命

思政课堂行走的党课陵园与宣威一中共建红色研学基地,开发《乌蒙烽火中的青春》校本课程。学生们通过重走红军小道、体验挑粮小推车,理解宣威战役在解放云南全局中的战略意义。2023年推出的给英烈的一封信线上活动,收到全国青少年来信2万封,其中37封刻入英魂回响电子纪念墙。

数字赋能:让历史活起来2023年建成全省首个红色元宇宙体验区,游客佩戴AR眼镜即可与虚拟的刘彬将军对话,观看1949年宣威解放的街巷战全息影像。陵园微信公众号每日英烈专栏用方言讲述本地烈士故事,累计点击量突破500万次。

红色旅游的宣威样板陵园纳入乌蒙回旋战红色旅游线路,与珠江源、浦在廷故居等景点联动。2024年新开通的重走长征路徒步赛道串联虎头山战役遗址与陵园,带动周边农家乐推出红军饭套餐,实现红色教育与乡村振兴双赢。

宣威革命烈士陵园不仅是缅怀先烈的圣地,更是观察云南近现代史的棱镜——它将火腿飘香的土地记忆、多民族共铸的团结精神、数字时代的创新表达熔铸一体。当夕阳为青铜雕塑镀上金边,松涛声与《乌蒙颂》的旋律交织,这座从历史深处走来的红色地标,正以鲜活姿态书写着新时代的红色答卷。

相关新闻

尼珠河的历史

尼珠河的历史尼珠河位于宣威北部,发源于宣威北部的得禄乡,流经得禄、倘塘、杨柳、双河、阿都、文兴、普立7个乡镇,为北盘江北部最大的支流,与南部干流拖乐河于普立的腊龙汇水形成了北盘江。尼珠河又是宣...

尼珠河 NiZhuHe NiZhuHe ⋅ 1月前 (06-10)
NiZhuHe

NiZhuHe

TA太懒了...暂时没有任何简介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