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乌蒙山——沾益红寨村红军长征纪念碑的立体价值图谱
红星照耀乌蒙山——沾益红寨村红军长征纪念碑的立体价值图谱
长征精神与滇东热土的时空对话
1936年春
贺龙军团播撒革命火种
1936年4月,贺龙率红二军团途经沾益大坡乡汤浪村,在彝族聚居地留下"打土豪、分浮财"的革命实践。红军战士帮助村民挑水劈柴,在汤浪庙书写抗日标语,将革命火种深植乌蒙山区。如今庙内仍保存着贺龙使用过的办公桌,斑驳的木纹见证着那段军民鱼水情。
1996年建碑
从战场遗址到精神地标
为铭记这段历史,红寨村在战场遗址上矗立起19.35米高的纪念碑(象征1935年长征出发)。碑体采用喀斯特青石砌筑,浮雕再现红军战斗与群众支援场景,碑文以篆刻技艺融合革命叙事,成为曲靖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24年焕新
数字技术重构红色记忆
最新完成的三维激光扫描与AR技术,让游客可通过手机"穿越"回1936年:扫描碑体即可观看红军驻扎场景重现,夜间全息投影演绎动态长征故事,使纪念碑成为云南首个"数字红色地标"。
喀斯特地貌中的红色美学
大地红星
自然与人文的视觉交响
纪念碑选址极富匠心,矗立于汤浪村北坡地,与周边梯田、松林构成天然画卷。春季万亩油菜花盛开时,无人机航拍可捕捉到花海与碑顶红星形成的"大地红星"奇观,生态景观与红色文化在此完美融合。
地质博物馆
天坑群里的红色印记
村域内分布着云南省级自然保护区红寨原始森林,古树参天间藏着直径180米、深170米的天坑奇观。坑内生长着恐龙时代的桫椤等蕨类植物,与红军标语遗址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
红绿走廊
湿地与村寨的生态共生
森林与海峰湿地、苗族村寨构建起"红绿融合"生态廊道,游客可沿木栈道探访湿地观鸟,在苗族吊脚楼体验非遗蜡染,感受"革命红"与"生态绿"的交融魅力。
非遗传承中的红色基因
苗绣新生
五角星纹样点亮传统技艺
红寨苗绣合作社推出"长征系列"文创产品,将"红军过苗岭"图案融入传统服饰。苗族银饰刺绣中出现火炬、镰刀等红色符号,非遗传承人杨秀芬创作的《红军渡金沙》苗绣长卷,获2023年云南文博会金奖。
口述历史
村民记忆里的长征故事
2023年启动的"红军记忆口述史"项目,收集到78岁村民张德福讲述的"红军送盐巴"故事:当年红军将缴获的盐巴分给村民,这个细节被刻入纪念碑基座,成为活态传承的生动教材。
数字研学
GIS系统重构长征地理
与云南大学合作开发的"GIS长征地理信息系统",将纪念碑周边20公里内的红色遗址进行三维建模。学生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重走"红军汤浪行军路线",体验革命先辈的地理抉择。
红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
智慧村寨
5G+VR打造沉浸体验
2025年新建的数字化展陈馆,运用全息投影技术还原遵义会议场景。游客佩戴VR设备可"参与"四渡赤水战役,智慧导览系统提供中英双语解说,使红色教育突破时空限制。
文旅融合
从"过境游"到"深度体验"
打造的"长征文化体验园"包含模拟战场、农耕体验区,配套的"重走长征路"越野赛道全长8公里,途经红军井、贺龙驻地等遗址。推出的"红军餐"包含南瓜汤、荞麦饼等特色菜品,年接待研学团队超2万人次。
区域联动
红色走廊激活协同发展
与贵州遵义、四川泸定共建"红色文旅走廊",联合推出"红色护照"打卡系统。持证游客可享受三地景区联动优惠,2024年红寨村接待跨省游客量同比增长65%,村集体旅游收入突破120万元。
沾益红寨村红军长征纪念碑,以历史为魂、生态为基、文化为脉、创新为翼,构建起红色资源活化利用的立体样本。当红星照耀乌蒙山,这里不仅镌刻着革命先辈的足迹,更奏响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壮丽乐章。
相关新闻
悬崖电梯贯通民生与旅游,云南尼珠河村振兴双引擎
宣威市“四坚持”打造旅游促“三交”特色品牌
宣威市“四坚持”打造旅游促“三交”特色品牌近年来,曲靖市宣威市立足全市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积极融入全国、全省旅游发展大环境,着力在文化旅游业创新融合发展上找准发力点、寻求新突破,让“诗与远方”...
宣威尼珠河大峡谷的四个“世界之最”
宣威尼珠河大峡谷的非凡风光与无数挑战——探秘宣威尼珠河大峡谷的非凡之旅
尼珠河的历史
尼珠河的历史尼珠河位于宣威北部,发源于宣威北部的得禄乡,流经得禄、倘塘、杨柳、双河、阿都、文兴、普立7个乡镇,为北盘江北部最大的支流,与南部干流拖乐河于普立的腊龙汇水形成了北盘江。尼珠河又是宣...
-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