勺冲角革命烈士纪念碑:红色丰碑映乌蒙 山水同辉铸忠魂
勺冲角革命烈士纪念碑:红色丰碑映乌蒙 山水同辉铸忠魂
血火淬炼的红色记忆
战役回响
乌蒙山间的生死决战
1950年4月,贵州威宁匪首金昌明联合会泽匪部,率百余匪徒洗劫火红、白沙地等六村。边纵六支队32团3连临危受命,经五日鏖战击溃敌军,击毙匪中队长及匪徒十余人,夺回被劫牲畜粮食。此役中,颜福龙等七位战士以血肉之躯筑起红色防线,其英勇事迹被镌刻于纪念碑基座,成为永恒的红色印记。
碑立山巅
从荒冢到精神地标
1994年,乐业镇政府于红土坪子择址建碑,将六位烈士遗骸迁葬于此。花岗岩碑身高五米,镌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鎏金大字,背面碑文详述战事经过。2021年,碑体经历全面修缮,增设花岗岩护栏与青石步道,2024年数字化展陈馆落成,以全息投影技术复原战场实景,VR设备让观者“穿越”至硝烟年代,亲历历史震撼。
数字赋能
科技让红色记忆永生
展陈馆内,区块链技术永久保存94岁老兵颜做清的口述历史,其声情并茂的战斗回忆成为“英烈元宇宙”核心素材。2024年上线的“云祭扫”平台,已接收超10万次异地献花,数字技术打破时空界限,让红色精神触达更远。
山水间的信仰传承
祭扫长卷
四代人的精神接力
每逢清明,村民自发携山花野果至碑前,孩童列队敬礼,老人轻拭碑身。2021年,双沟村与县教体局共建“行走的思政课”基地,开发《烽火勺冲角》精品课程,学生徒步至碑前,听烈士后代讲述“一袋炒面救战友”的感人故事,让革命传统在田野间生根。
宣讲矩阵
从田间到课堂的红色课堂
由老党员、烈士亲属、大学生组成的“红色宣讲队”,以方言快板、情景剧等形式,将战斗故事带入村寨、学校。宣讲队成员李春梅,其祖父曾为烈士送饭,她创作的《最后一封家书》情景剧,在2023年全省红色故事大赛中获一等奖,让革命精神“活”在当下。
文旅融合
红色IP赋能乡村振兴
纪念碑带动双沟村打造“红旅+农旅”模式,2024年农民丰收节期间,红土坪子设主会场,游客体验挖土豆、摘辣椒农事,品“红军餐”南瓜饭、荞麦饼。村集体开设的“丰碑电商”,年销辣椒酱、花椒油超500万元,红色资源真正转化为致富动力。
绿水青山的红色注脚
生态修复
从荒坡到森林公园
双沟村实施“红色+绿色”工程,2021年起退耕还林2000亩,种植华山松、滇朴等乡土树种。2023年建成的生态观景台,可俯瞰纪念碑与层林尽染的山色,成为摄影爱好者打卡点,入选“曲靖十大生态景观”。
山水共生
自然与历史的对话
纪念碑选址红土坪子,背倚乌蒙主峰,前临清澈溪流,四季景致各异。春日杜娟花海簇拥碑身,秋日枫叶如火映照鎏金大字,自然景观与红色文化浑然一体,构成“山水即课堂,草木皆教材”的生态教育场景。
绿色守护
村民自发成为护碑人
村民自发组建“护碑队”,定期清理碑体周边环境,监测生态林生长。76岁的护碑员张德福,30年如一日守护这片热土,他说
“烈士用命换来的山,我们得用命护着。”2024年,双沟村获评“云南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红色精神与绿色发展在此完美交融。
勺冲角革命烈士纪念碑,是屹立不倒的精神灯塔,是山水相依的生态课堂,更是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在这里,每一块石碑都诉说着忠诚,每一片绿叶都承载着希望,每一次驻足都是对初心的叩问。这片热土,正以红色为魂、绿色为韵,书写着新时代的壮丽篇章。
相关新闻
悬崖电梯贯通民生与旅游,云南尼珠河村振兴双引擎
宣威市“四坚持”打造旅游促“三交”特色品牌
宣威市“四坚持”打造旅游促“三交”特色品牌近年来,曲靖市宣威市立足全市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积极融入全国、全省旅游发展大环境,着力在文化旅游业创新融合发展上找准发力点、寻求新突破,让“诗与远方”...
宣威尼珠河大峡谷的四个“世界之最”
宣威尼珠河大峡谷的非凡风光与无数挑战——探秘宣威尼珠河大峡谷的非凡之旅
尼珠河的历史
尼珠河的历史尼珠河位于宣威北部,发源于宣威北部的得禄乡,流经得禄、倘塘、杨柳、双河、阿都、文兴、普立7个乡镇,为北盘江北部最大的支流,与南部干流拖乐河于普立的腊龙汇水形成了北盘江。尼珠河又是宣...
-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