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丹心映山河——周建屏将军的传奇人生
铁血丹心映山河——周建屏将军的传奇人生
一、滇东少年:从私塾到战场的觉醒
1892年8月26日,云南宣威倘塘镇的一个小官家庭里,一声清亮的啼哭划破了山乡的宁静。这个被取名“宗尧”的婴儿,或许连他的父母也未曾想到,这个孩子日后会成为令敌人胆寒的抗日名将。
少年周建屏的成长轨迹,交织着传统与变革的矛盾。他自幼攻读《四书》《五经》,却在私塾先生摇头晃脑的诵读声中,悄悄练起拳脚功夫。1908年,17岁的他目睹珠江口列强军舰耀武扬威,毅然撕碎科举考卷,改名“周建屏”,投笔从戎,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在那里,他结识了朱德、范石生等后来的革命战友,也第一次接触到《革命军》《警世钟》这样的进步书籍。
1911年辛亥革命的枪声中,周建屏作为新军排长,参与了昆明“重九起义”,用刺刀捅开了云贵总督署的大门。次年护国战争爆发,他在蔡锷麾下率敢死队奇袭棉花坡,左臂中弹仍死战不退,从此“独臂战将”的威名传遍云贵。然而,军阀混战的现实让他逐渐失望:“我们打倒了一个袁世凯,可北洋军阀还是换汤不换药。”他喃喃自语的声音,像一粒种子,在他心中悄然发芽。
二、信仰抉择:从滇军到红军的蜕变
1924年,周建屏在江西金溪老家务农时,常对乡亲们说:“枪杆子要为穷苦人打天下才值得。”这句话,最终引领他走向了革命的道路。1926年,经周恩来推荐,他进入黄埔军校学习,并在此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南昌起义的硝烟中,他率部死守三河坝三天三夜,身负重伤仍高喊:“要死就死在冲锋路上!”与部队失散后,他剃度为僧潜入上海,在法租界一家米店当伙计,最终通过秘密交通站找到党组织。这段“和尚将军”的传奇经历,成为战友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1929年深秋,周建屏以“中央特派员”身份潜入弋阳漆工镇,与方志敏会合。两人彻夜长谈,制定出“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游击战术。在奇袭景德镇的战斗中,他率敢死队扮成挑夫混入城门,里应外合端掉敌军司令部,缴获的银元堆成小山。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中写道:“周军长指挥若定,敌军闻风丧胆。”1930年红十军成立时,他被推举为军长,面对国民党“围剿”,他创造性地运用“声东击西”“围魏救赵”等战术,在横峰何家坝伏击战中,让战士们用鞭炮放在铁桶里燃放,伪造千军万马的声势,一举歼灭敌军一个团。
三、太行烽火:从平型关到建屏县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45岁的周建屏主动请缨前线。平型关战役中,他率部死守老爷庙制高点,面对日军坦克部队,命令士兵用集束手榴弹实施“肉弹攻击”。战后统计,三营九连137人仅存7人,但成功击毁敌装甲车五辆。聂荣臻握着他的手说:“建屏啊,你这是拿命在拼!”
1937年年底,周建屏奉命创建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在河北平山小觉镇,他挂着绷带与老乡推磨碾面,用缴获的罐头与儿童团换情报。有位老大娘心疼他,偷偷塞给他两个鸡蛋,他却让警卫员把鸡蛋送给伤员。在他的带动下,四分区掀起“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参军热潮。
然而,长期的艰苦斗争和旧伤复发,最终夺走了这位铁血将军的生命。1938年6月13日,周建屏因脊髓炎不治逝世,年仅46岁。临终前,他断断续续地说:“告诉同志们……抗日到底……”当地百姓自发为他修建陵墓,日军三次炸毁又三次修复。如今,小觉镇的周建屏烈士墓前,每年清明都会摆满鲜花,而他枕边那本翻烂的《论持久战》,书页间夹着的染血枫叶,仿佛仍在诉说那段烽火岁月。
四、精神丰碑:从马鞍木板到红色基因
周建屏的遗物清单令人动容:磨损殆尽的马鞍、磨穿底的布鞋、写满战术批注的笔记本。更珍贵的是他在遗物箱底珍藏的《共产党宣言》,书页间夹着女儿周岁时的小布鞋。日军三次炸毁他的陵墓,当地百姓三次冒死重修,用鲜血守护这份信仰。
如今,倘塘镇周建屏故居的白墙上,镌刻着方志敏的题词:“愈艰难,愈奋斗。”在太行山深处的建屏县旧址,当年他亲手栽下的杏树已亭亭如盖。每年清明,来自赣东北、闽浙赣、晋察冀的老战士后代们,总会在此集结,用三鞠躬致敬这位“铁骨铮铮的抗日英烈”。
从滇池畔的护国少年到太行山的抗日战神,周建屏用36年人生诠释了何为“革命理想高于天”。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不是天生的战神,而是在信仰熔炉中百炼成钢的凡人。正如他在日记中写下的誓言:“若得九州同,甘化沃土中。”这或许是对这位传奇将领最好的注解。
五、尾声:不朽的回响
周建屏将军的一生,是为国家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的事迹和精神,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1939年,晋察冀边区将平山县小觉镇改名为建屏镇;1945年,又以小觉镇为中心建立了建屏县——这是石家庄市第一个用烈士姓名命名的县。2015年,他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
如今,走进曲靖市宣威市倘塘镇,周建屏故居的白墙上依然镌刻着方志敏的题词:“愈艰难,愈奋斗。”而在河北平山的建屏县烈士陵园,他的墓碑前永远摆满鲜花。太行山的风掠过松涛,仿佛在低语:“将军的枪,永远对准欺压百姓的恶狼。”这声音穿越时空,化作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
- 上一篇: 曲靖首个党支部的创建与革命征程
- 下一篇: 杨平原 董宾:富源古敢旧事
相关新闻
悬崖电梯贯通民生与旅游,云南尼珠河村振兴双引擎
宣威市“四坚持”打造旅游促“三交”特色品牌
宣威市“四坚持”打造旅游促“三交”特色品牌近年来,曲靖市宣威市立足全市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积极融入全国、全省旅游发展大环境,着力在文化旅游业创新融合发展上找准发力点、寻求新突破,让“诗与远方”...
宣威尼珠河大峡谷的四个“世界之最”
宣威尼珠河大峡谷的非凡风光与无数挑战——探秘宣威尼珠河大峡谷的非凡之旅
尼珠河的历史
尼珠河的历史尼珠河位于宣威北部,发源于宣威北部的得禄乡,流经得禄、倘塘、杨柳、双河、阿都、文兴、普立7个乡镇,为北盘江北部最大的支流,与南部干流拖乐河于普立的腊龙汇水形成了北盘江。尼珠河又是宣...
-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