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尼珠河 >正文

珠江源头的不灭火种:曲靖第一位共产党员金耀曾的革命人生

NiZhuHe NiZhuHe . 发布于 2025-06-10 10:15:09 12 浏览

珠江源头的不灭火种:曲靖第一位共产党员金耀曾的革命人生

 

在滇东高原的层峦叠嶂间,三宝镇三百户营村的清晨总是被薄雾轻抚。村口那株百年老槐树下,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1935年深秋,一位戴眼镜的教书先生曾在此与过路的红军将领彻夜长谈,晨光微时,将领攥着先生手绘的地图慨然北上。这位先生,便是曲靖籍第一位中共党员金耀曾,他的人生恰似珠江源头永不干涸的清泉,在革命洪流中激荡出璀璨的浪花。

书香门第走出的觉醒者(1905-1926

1905年,金耀曾诞生于曲靖三宝镇的书香门第。父亲金维汉执掌县立高小二十余载,家中藏书万卷,母亲是典型的滇东农妇,用勤劳的双手支撑着这个清贫却充满书卷气的家。少年金耀曾常坐在老槐树下,听父亲讲述维新变法的故事,看母亲在油灯下缝补衣裳,这些画面深深镌刻在他的记忆里。

命运在1917年陡然转折。父亲积劳成疾离世,母亲变卖首饰供他远赴昆明求学。在成德中学,金耀曾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恩师——云南早期共产党员李国柱。当同学们还在吟诵"之乎者也"时,他已捧着《新青年》在翠湖畔彻夜苦读,参与组织"青年努力会",带领同学走上街头声讨军阀唐继尧。1926年深秋,当他在广州大沙头政治训练班见到周恩来时,这个滇东青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我要把革命的火种带回云南!"

滇东大地的红色播种人(1927-1930

1927"四一二"政变的血雨腥风中,金耀曾被国民党"礼送出境"。他带着组织交办的密件,扮作货郎徒步穿越滇黔边境,脚底的血泡与草鞋凝结成块。在陆良旧州小学,他白天是手执教鞭的校长先生,夜晚却化身"夜校先生",在油灯下教农民认字,把"打倒土豪劣绅"的标语编成山歌传唱。

最惊心动魄的当属1930年陆良暴动。作为西路军指挥官,金耀曾带领三十余名赤卫队员,借着月色摸进板桥公安分局。当火把照亮"滇东剿共指挥部"的牌匾时,他一把扯下匾额砸在地上,振臂高呼:"从今往后,这里就是工农的天下!"这次暴动虽因敌我力量悬殊失败,却在滇东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隐姓埋名的坚韧岁月(1931-1937

暴动失败后,金耀曾在开明绅士熊从周的掩护下,辗转麻栗坡、马关等地。在苗族山寨,他教孩子们写""""""三个字;在壮族村寨,他把《国际歌》译成山歌调子。有次在集市遇见搜捕的团丁,他机智地躲进染坊,将密件塞进靛蓝染缸,自己则扮作染布,哼着自编的革命歌谣:"靛蓝染出天地新,工农翻身做主人。"

1935年红军长征过曲靖时,他在大槐树下与红军将领彻夜长谈。临别时,他将珍藏的滇军布防图相赠,对方则留下半块银元作纪念。这段往事直到八十年代才被当事人亲笔证实,成为红军与云南地下党关系的珍贵见证。

三尺讲台上的抗战烽火(1937-1942

国共合作期间,金耀曾携妻子杨静珊回到昆明。在承华小学,他创办"读书会",将《论持久战》的精髓融入国文课;在桃源小学,他组建"孩子剧团",让小学生们排练《放下你的鞭子》。有次遭遇国民党特务捣乱,他镇定自若地站在讲台上:"同学们,我们今天学'民主'二字,左边是'',右边是'',合起来就是人民当家作主!"

信仰长明永不

1942年夏,昆明北郊黑林铺的墓地里,一场特殊的葬礼正在举行。没有花圈,没有挽联,只有几十名进步师生默默垂立。棺木中,37岁的金耀曾面容安详,枕边放着那本磨破的《共产党宣言》,还有半块染着靛蓝的银元。追悼会上,中共地下党员在《云南日报》副刊写下:"他像珠江源头的火种,燃尽自己,照亮了滇东的黎明。"

八十余载光阴流转,在三百户营村史馆里,那盏桐油灯依旧亮着。村口的老槐树愈发苍劲,树皮上仿佛还留着当年金耀曾刻下的誓言。当游客驻足于"红色文化第一村"的牌匾下,总能听见导员动情地讲述:有位戴眼镜的教书先生,把生命化作不灭的火种,永远燎原在滇东大地上。

相关新闻

尼珠河的历史

尼珠河的历史尼珠河位于宣威北部,发源于宣威北部的得禄乡,流经得禄、倘塘、杨柳、双河、阿都、文兴、普立7个乡镇,为北盘江北部最大的支流,与南部干流拖乐河于普立的腊龙汇水形成了北盘江。尼珠河又是宣...

尼珠河 NiZhuHe NiZhuHe ⋅ 1月前 (06-10)
NiZhuHe

NiZhuHe

TA太懒了...暂时没有任何简介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