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东名士何辅龙:半生成就师宗魂
滇东名士何辅龙:半生成就师宗魂
在滇东师宗的青山绿水间,流传着一位名士的传奇。他生于耕读世家,却以寒门之身撑起一方文脉;他未居高官显位,却用毕生心血浇筑出不朽的精神丰碑。他是何辅龙,一个让师宗百姓世代铭记的名字。
一、耕读传家:寒门少年的青云志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师宗城北的青瓦院落里,何中山望着襁褓中的幼子,取“辅弼龙腾”之意,为其取名辅龙。作为江西迁滇的移民后裔,何家虽无良田千顷,却以诗书传家。父亲常说:“耕可养身,读可润心”,这句家训如同春日的细雨,浸润着何辅龙的童年。
八岁那年,父母相继离世,长兄何遇龙接过教养之责。白日里,他跟着兄长在田间劳作,看稻穗在风中起伏;夜幕下,借着火塘的微光,捧读《论语》《史记》。当同龄孩童沉迷于嬉戏时,他已能熟背《资治通鉴》中的名臣列传,尤其对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胸襟心驰神往。
少年时,家中藏书有限,听闻邻村有户人家藏有《汉书》,他竟步行二十里登门借阅。主人见其衣衫朴素却眼神清亮,破例允其抄录。此后月余,他每日天未亮便起身,在油灯下一笔一划抄写,纸张不够,就用旧账本的背面。当他捧着工整的抄本归还时,主人感慨:“此子日后必成大器。”
二、桑梓情深:布衣官员的赤子心
嘉庆十八年(1813年),三十六岁的何辅龙以拔贡身份踏入仕途,被诰封为奉直政大夫,候选广西直隶州州判。但他深知,比起官场沉浮,家乡的土地更需要他。彼时的师宗,历经战乱,学堂破败,孩童失学无数。他毅然捐出多年积蓄,奔走于乡绅之间,劝说大家共襄义举。
为寻得合适的校址,他踏遍师宗的山梁沟壑。某日,行至城郊的竹林深处,见一处废弃的庙宇,虽破败却静谧清幽,当即决定改建为学堂。他亲自设计校舍,与工匠一同搬运砖石,双手磨出了血泡却毫不在意。半年后,“辅龙学堂”的匾额高悬,朗朗书声第一次在这片荒芜之地响起。他还遍访名师,曾步行百里到曲靖,以“师宗需要读书人”的赤诚打动一位老举人,聘其为学堂先生。
嘉庆末年,贵州苗民动乱,战火蔓延至师宗。何辅龙与兄长何遇龙挺身而出,招募乡勇数百人,亲自训练布阵。他手持长剑,日夜巡视城墙,某次战斗中,箭矢擦过鬓角,血流满面,却仍大呼“守住城门,百姓在后”。战乱平息后,上司欲上奏朝廷为他请功,他却婉拒:“我做这些,只为父老乡亲能睡个安稳觉。”
三、文脉筑基:三绝工程的匠心筑
何辅龙深知,一个地方的兴盛,不仅在物质,更在文脉。他用二十年时间,在师宗留下三件传世之作。
城西胜境通玄洞,本是天然胜景,却因年久失修荒草丛生。他见百姓祈雨无门,便带头捐资修建“龙神祠”。工程伊始,资金短缺,他竟将皇帝赏赐的朝服玉带典当,换得百两白银。工匠们见这位官员身着粗布衣衫,每日蹲在工地同食糙米饭,无不动容,纷纷义务加班。祠成之日,他亲撰《祈雨文》刻于石壁,文末“愿以吾辈之劳,换百姓之安”,至今仍清晰可辨。
西华寺在战乱中损毁严重,佛像蒙尘,殿宇坍塌。何辅龙心疼不已,召集能工巧匠,亲自参与修复。他尤擅丹青,竟在病中坚持绘制《华严经变图》壁画,手腕酸痛难忍,便用布带将笔绑在手上,历时三月,完成这幅巨作。寺中老僧感叹:“先生绘的不是壁画,是对佛法的赤诚,对百姓的慈悲。”
城东文笔山,形如鹤嘴,他认定此处“宜聚文气”,主持修建九层石塔。建塔时,他别出心裁,让每块基石都刻上捐建者的姓名和励志短句,最重的基石上刻着“何辅龙率三子敬立”。塔成之日,恰逢其子何桂珍中举,师宗百姓奔走相告:“文笔塔立,文运兴矣!”此后,这座石塔成为师宗的精神象征,激励着无数学子寒窗苦读。
四、家风绵长:清廉传家的真君子
何辅龙一生清廉,即便身为官员,仍住着祖传的老宅子,穿的是妻子手缝的布衣。长子何渭珍在湖北为官,曾寄来俸禄钱,他却将钱分成三份:一份给兄嫂,一份接济贫困乡邻,自己分文不取。附信中写道:“居官宜清慎,倘以非义者养吾,非爱吾矣。”
晚年,他迁居武昌长子处,仍保持着“寝馈如寒素”的习惯。每日清晨,必在院中诵读《朱子家训》,子孙环绕聆听。他常说:“吾欲汝曹以立身行道为荣,不欲汝曹以富贵利达为尚。”在他的教导下,长子何渭珍官至武昌知府,次子何怀珍任怀庆太守,三子何桂珍更是高中进士,成为咸丰皇帝的老师,一门三杰,传为佳话。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何辅龙在武昌病逝,享年七十岁。临终前,他叮嘱儿子:“归葬师宗,勿用棺椁金玉,只需将生平所著诗文稿随葬即可。”灵柩归乡之日,师宗百姓自发扶老携幼,沿十里长街相送,哭声震天。葬于翠云山后,林则徐亲撰碑文,祁隽藻题写墓表,窦垿撰写楹联,三位名臣联手为他立碑,足见其德望之高。
五、精神永续:青山不老的师宗魂
如今,漫步师宗街头,龙神祠的飞檐仍在风中摇曳,西华寺的钟声依旧悠扬,文笔塔的身影倒映在碧水中。何辅龙留下的,不仅是这些tangible的建筑,更是一种精神——对家乡的热爱,对教育的执着,对清廉的坚守。
他的故事,在师宗的田间地头、学堂书院代代相传。老人们说起他,总带着自豪:“我们师宗能有今天的文风昌盛,多亏了何公啊!”孩童们路过文笔塔,会不自觉地驻足仰望,仿佛能感受到当年那位老人的殷切期盼。
何辅龙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却在平凡中见伟大。他用半世纪的时光,为师宗筑起了一座精神的城池,让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懂得:真正的名士,不在于官阶高低,而在于是否将心血洒在故土,是否将百姓装在心中。
青山依旧,斯人已去,但何辅龙的精神,如同翠云山上的松柏,四季常青,永远滋养着师宗的大地和人民。他是滇东的一颗璀璨星辰,更是师宗永远的骄傲。
- 上一篇: 伏瑞贞:滇东红土地上的永恒之光
- 下一篇: 曲靖女儿志如钢:伏瑞贞的百年革命人生
相关新闻
悬崖电梯贯通民生与旅游,云南尼珠河村振兴双引擎
宣威市“四坚持”打造旅游促“三交”特色品牌
宣威市“四坚持”打造旅游促“三交”特色品牌近年来,曲靖市宣威市立足全市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积极融入全国、全省旅游发展大环境,着力在文化旅游业创新融合发展上找准发力点、寻求新突破,让“诗与远方”...
宣威尼珠河大峡谷的四个“世界之最”
宣威尼珠河大峡谷的非凡风光与无数挑战——探秘宣威尼珠河大峡谷的非凡之旅
尼珠河的历史
尼珠河的历史尼珠河位于宣威北部,发源于宣威北部的得禄乡,流经得禄、倘塘、杨柳、双河、阿都、文兴、普立7个乡镇,为北盘江北部最大的支流,与南部干流拖乐河于普立的腊龙汇水形成了北盘江。尼珠河又是宣...
-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