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红梅:女红军叶琳的世纪人生
曲靖红梅:女红军叶琳的世纪人生
缠足泥潭里蹦出的火种
1914年暮春,曲靖三宝镇桥头村的油菜花田里,裹着小脚的叶琳正弯腰拾麦穗。八岁前她还是地主家厨娘的女儿,一场伤寒夺走父亲性命,母亲含泪将她送进赵家当童养媳。赵家祠堂高悬的"三从四德"匾额下,八岁女孩开始了推磨、舂米、缝补的漫长岁月。十八岁那年,缠足布里的双脚已严重畸形,却在送饭途中听见了命运的召唤——红六军团的军号穿透晨雾,女红军把地主粮仓的钥匙挂上树枝,唱着"红军本姓天,救苦又救难"的花灯调。
雪山草地间的红药箱
1936年4月3日清晨,叶琳揣着半袋炒面冲进招兵站。招兵干部盯着她肿胀如馒头的双脚:"女娃子能干啥?""我能背药箱!"她解开染血的裹脚布,露出渗着脓血的新肉。从此这支特殊的长征队伍里多了个"解放脚"卫生员。夹金山风雪肆虐时,她用绑腿带拖着昏厥的伤员前行;过草地陷入沼泽时,两位战友用脊梁为她架起生命线。最珍贵的是那半罐盐巴,她用油纸层层包裹,硬是从川西吃到陕北,救活了七个濒死的同志。
窑洞油灯照亮的新生
延安抗大的窑洞里,这个曾在油灯下给地主少爷绣荷包的姑娘,如今趴在炕沿抄写《论持久战》。笔尖戳破宣纸,墨汁染黑了补丁摞补丁的袖口。南泥湾开荒时,她发明的"纺车接力法"让棉纱产量翻番,王震将军夸她:"这双手既能拿手术刀,又能摇纺车!"1941年反扫荡突围,炮弹掀翻担架的瞬间,她扑向重伤员的身影,至今留在老乡的民谣里:"荞麦花开满山岗,红军妹子赛亲娘。"
春城绽放的山茶花
1950年春,叶琳拄着拐杖走进昆明市人民医院。褪色的军装口袋里,总装着长征时采的草药标本。她创办的"红色护理班"首创"三查七对"制度,用山歌唱响护理规范;创建的云南首个全托幼儿园,把特供奶粉偷偷掺进孤儿碗里。文革批斗会上,造反派揪着她的小脚羞辱,她昂首高呼:"我这双脚走过两万五千里,比你们坐过的沙发干净!"1973年临终前,守在床前的护士听见呓语:"闻到粮食香了......"那是1936年过草地时,老班长咽气前紧握她的手说的最后一句话。
永不凋零的映山红
如今的曲靖三宝镇,叶琳故居门前的红军井清泉依旧。雕像前的山茶花开了又谢,如同她播撒的革命火种。昆明西山烈士陵园里,"红军妈妈"的墓碑前常年摆放着野菜团子——那是乡亲们用她教过的法子做的,她说:"当年饿肚子时就盼着这口。"从滇东高原到彩云之南,叶琳的故事仍在传颂,那双走出封建桎梏的"解放脚",永远定格成中国革命史上最动人的姿态。
- 上一篇: 麒麟区桂芳巷10号院:滇东北革命星火的策源地
- 下一篇: 云南省富源古敢乡补掌村:水族乡水五寨之一
相关新闻
悬崖电梯贯通民生与旅游,云南尼珠河村振兴双引擎
宣威市“四坚持”打造旅游促“三交”特色品牌
宣威市“四坚持”打造旅游促“三交”特色品牌近年来,曲靖市宣威市立足全市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积极融入全国、全省旅游发展大环境,着力在文化旅游业创新融合发展上找准发力点、寻求新突破,让“诗与远方”...
宣威尼珠河大峡谷的四个“世界之最”
宣威尼珠河大峡谷的非凡风光与无数挑战——探秘宣威尼珠河大峡谷的非凡之旅
尼珠河的历史
尼珠河的历史尼珠河位于宣威北部,发源于宣威北部的得禄乡,流经得禄、倘塘、杨柳、双河、阿都、文兴、普立7个乡镇,为北盘江北部最大的支流,与南部干流拖乐河于普立的腊龙汇水形成了北盘江。尼珠河又是宣...
-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