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韵绿影古韵长:会泽水城扩红文化生态园的传奇华章
红韵绿影古韵长:会泽水城扩红文化生态园的传奇华章
水城扩红文化生态园,宛如一颗时空淬炼的璀璨明珠,将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与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观巧妙交融,于新时代焕发出无尽魅力与生机。
历史烽火铸丰碑
红军长征扩红的壮举。1935年5月初,中央红军第九军团在军团长罗炳辉、政委何长工的引领下,踏入会泽这片土地。他们纪律严明,开仓放粮救济百姓、打土豪分田地,会泽各族群众纷纷响应,仅数天就为红军筹集近10万银元军需物资,1500余名青年踊跃参军,还单独编成一个新兵营,创下长征途中红九军团扩红人数之最。如今,“乌蒙磅礴”大型群雕雄踞园区,188级台阶、28.295米垂直高度、9.9米雕塑部分最高处,每一尊青铜雕像面容皆取材本地村民,栩栩如生再现军民携手参军场景,让那段烽火岁月有了温度与质感。
红色纪念馆的现代传播。会泽革命历史纪念馆内,12幅红色浮雕以《七律・长征》为主线,从“攻克会泽”到“军民鱼水情”,结合多媒体互动技术,让参观者身临其境感受革命烽火。近年来,景区创新推出“七个一”党性教育模式:一堂红党课、一部红电影、一餐红军饭,累计接待260批次2.8万人次开展现场教学,使红色基因真正融入干部群众血脉。馆内一面泛黄的红军战士家书,1935年参军的会泽籍战士刘志祥在信中写道:“今日得吃饱饭,方知红军是穷人自己的队伍。”这与陈列的73件红军文物,如马灯、草鞋、苏维埃钱币等,共同印证了军民同甘共苦的历史。
红色遗址的保护与创新。作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水城扩红文化生态园构建起立体化的教育体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水城古墓群的考古发现,为景区注入厚重历史底蕴。这片西汉至明清时期的墓葬群出土文物近400件,其中鎏金铜饰、玛瑙珠等器物印证了汉代滇东北地区的繁荣。景区创新实施“让文物说话”工程,将古墓群与红色遗址串联成“千年文明—红色革命”双主题游线,使游客在对比中感悟历史延续性。同时,红军长征过会泽的路线被精心打造为红色研学之路,游客可身着红军装参与挑粮小道徒步、模拟扩红动员会等活动,沉浸式体验革命先辈的热血岁月。
自然生态绘诗篇
古梨树群的四季传奇。园内3000余株古梨树构成云南最大的古梨园群落,其中树龄超300年的“梨树王”需三人合抱。每年三月,梨花如雪铺展成海,与青瓦白墙的彝族民居相映成趣;深秋时节,梨叶染红山峦,形成“万树霜天红烂漫”奇观。这种“春观花、秋赏叶、冬品果”的四季景观,使其成为滇东北摄影爱好者的朝圣之地。2024年景区新增草坪50亩,铺设1200米块石步道,打造“梨园听雨”“小桥流觞”等微景观,让革命遗址焕发生态魅力。
湿地生态的保护与修复。依托以礼河湿地生态修复工程,生态园打造了滇东北首个“鸟类观测站”,周边湿地已监测到苍鹭、白鹭等10余种候鸟,未来计划引入生态导览系统,让游客在观鸟中感受自然之美。园内的“生态科普长廊”通过图文并茂的展板,系统介绍了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会泽县投入6200万元实施绿美景区建设,完成革命老区“美丽乡村+铜商文化”示范项目。通过雨污分流、灯光亮化、智慧旅游系统升级,景区绿化率提升至65%。夜幕下的“乌蒙磅礴”群雕在灯光映衬下更显雄伟,成为网红打卡地;生态厕所、智能停车场等设施则让红色旅游体验全面升级。
农旅融合的田园牧歌。“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路径在园区周边蓬勃发展,游客可参与宝珠梨采摘、草莓种植等农事活动。2025年启动的“共享菜园”项目,通过认养模式让都市人体验农耕乐趣,首批50亩地块已被预订一空。这种“农业观光+采摘体验”模式带动周边农户年增收超200万元。同时,500亩红高粱梯田成为新晋网红打卡点,春耕时节的“千人插秧大赛”重现当年军民合作场景,秋收时的“高粱丰收节”推出红缨子高粱酒酿造体验。农业专家在此试验的“鱼稻共生”系统,使亩均产值提升3倍,相关案例入选联合国粮农组织减贫典型案例。
人文风情绘华章
彝汉共庆火把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水城梨园化作欢乐海洋。身着盛装的彝族群众与游客手拉手跳起“阿细跳月”,熊熊篝火映照着“乌蒙磅礴”群雕,传统祭祀舞蹈与红色文化在星空下交融。这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让革命精神在民族节庆中焕发新生。同时,园区内的水城古村保存着完整的明清滇中民居建筑群,青石板路串联起“三坊一照壁”院落,墙角绘制的彝族虎图腾与红军标语形成奇妙对话。村民自发组建的“非遗工坊”常年展示斑铜制作、彝族刺绣技艺,其中“乌蒙扩红绣”将五角星元素融入传统纹样,作品远销海外。2023年,古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全年接待文化体验游客超10万人次。
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园内的斑铜文化馆是国家级非遗“斑铜制作技艺”的重要传承基地。工匠们通过锻打、烧斑、显斑等30余道工序,将天然铜矿石转化为金斑璀璨的艺术珍品。游客不仅能观赏到曾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银奖的“红铜菊花锅”,还可参与斑铜手作体验,亲手制作斑铜书签。2025年推出的“斑铜文创市集”,已开发出斑铜钢笔、打火机等200余款现代产品。园内的红色文化展览馆由退伍老兵李荣兴自费筹建,收藏了红军过会泽时期的珍贵文物及对越自卫反击战实物。馆内一面由365枚毛主席像章拼成的“红心墙”,成为游客驻足致敬的精神坐标。这种官民共建的红色记忆传承模式,为全国红色旅游发展提供了创新样本。
红色文艺的创新表达。大型油画《会泽扩红》以史诗笔触再现历史场景,原创红色话剧《梨园星火》在景区实景演出,数字技术打造的“红军长征过会泽”VR体验馆,让年轻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长征精神。这些创新举措,使红色文化真正“活”在当下。同时,2023年,生态园创新推出“重走扩红路”沉浸式研学项目,当年参军者后代组成的“红色宣讲队”定期开讲,83岁的老党员张玉华每每讲述祖父送子参军的往事时,总能引发强烈共鸣。这种精神传承已转化为现实动力:近三年,生态园带动周边发展红色民宿23家,村民人均增收超万元。
创新发展谱新篇
智慧旅游的便捷体验。2023年投入使用的AR智慧导览系统,让游客通过手机即可“穿越”回1935年:扫描红军亭可见动态战役沙盘,触摸石磨可观看扩红场景复原动画。VR体验馆内,观众可化身“扩红宣传员”,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向“群众”宣讲政策,这种创新展陈方式使青少年参观者占比提升至65%。同时,园区与西南林业大学等高校共建“红色生态教育基地”,开发出《乌蒙山区的生态智慧》等特色课程。2024年推出的“七天六夜”研学营,将重走长征路、湿地科考、非遗工坊体验有机结合,开营首月即接待全国研学团队42批次。周边村庄顺势发展“研学农家乐”,提供彝族土火锅、苦荞粑粑等特色餐饮服务。
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之路。按照“一核四辅”的全域旅游布局,生态园正与古城、大海草山等景区联动开发“红色研学+生态康养”线路。2025年新开通的旅游直通车,实现了景区与高铁站的无缝衔接,预计年输送游客超50万人次。同时,园区引入智慧导览系统,通过AR技术实现“一码游全程”。投资3.2亿元的“铜都美食文化商业城”即将落地,将汇聚会泽老八碗、稀豆粉等特色美食,打造“舌尖上的会泽”体验中心。园内的“红土地创客空间”已吸引12家文创企业入驻,开发出红军主题盲盒、斑铜首饰等50余款旅游商品,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
社区共建的文旅反哺实践。创新建立的“红色合作社”模式,让村民以土地、房屋入股参与景区运营。水城村集体年收入从2019年的32万元增至2023年的280万元,32名村民成为生态园讲解员。村民自发成立的护林队与红军精神宣讲队“双队联动”,既保护了2000亩水源涵养林,又将生态保护理念编成彝族山歌传唱。通过“景区+合作社+农户”模式,生态园优先吸纳周边村民参与旅游服务,目前已有30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2025年启动的“民宿改造计划”,按照“修旧如旧”原则改造20户彝族民居,预计户均年增收3万元。这种“文化保护—产业发展—社区受益”闭环,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
水城扩红文化生态园,这方红韵绿影交织、古韵长存的土地,正以“红色为魂、绿色为基、文化为脉”的发展理念,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大步流星,走出独具特色的文旅融合之路。它将历史的烽火记忆、蓬勃的自然生机与多彩的人文风情完美融合,矗立在乌蒙山腹地,向世界展示着中国故事的鲜活样本,静候着每一位热爱历史、热爱自然、热爱文化的旅人的到来,一同探寻这片土地上的传奇华章。
相关新闻
悬崖电梯贯通民生与旅游,云南尼珠河村振兴双引擎
宣威市“四坚持”打造旅游促“三交”特色品牌
宣威市“四坚持”打造旅游促“三交”特色品牌近年来,曲靖市宣威市立足全市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积极融入全国、全省旅游发展大环境,着力在文化旅游业创新融合发展上找准发力点、寻求新突破,让“诗与远方”...
宣威尼珠河大峡谷的四个“世界之最”
宣威尼珠河大峡谷的非凡风光与无数挑战——探秘宣威尼珠河大峡谷的非凡之旅
尼珠河的历史
尼珠河的历史尼珠河位于宣威北部,发源于宣威北部的得禄乡,流经得禄、倘塘、杨柳、双河、阿都、文兴、普立7个乡镇,为北盘江北部最大的支流,与南部干流拖乐河于普立的腊龙汇水形成了北盘江。尼珠河又是宣...
-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