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游曲靖 > 正文

抗战烽火中的曲靖:不屈脊梁与卓越贡献

nizhuhe nizhuhe . 发布于 2025-03-31 09:35:51 316 浏览

抗战烽火中的曲靖:不屈脊梁与卓越贡献

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画卷中,曲靖这座位于云南省东部的城市,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深厚的民众基础和英勇无畏的抗争精神,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抗战时期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曲靖素有“滇东门户”之称,与贵州、广西接壤,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抗战时期,它宛如一颗镶嵌在西南边陲的璀璨明珠,成为抗战物资的重要转运地,连接着云南与抗战前线,为抗战提供了坚实的物资保障。1938年,滇缅公路修通,这条全长1000余公里、北起昆明、经楚雄、下关、保山、畹町直通缅甸密支那的公路,成为中国接受国际援助的唯一通道。而曲靖,作为滇缅公路沿线的重要城市,自然而然地承担起了抗战物资转运的重任。想象一下,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曲靖的街头巷尾,一辆辆满载着物资的卡车呼啸而过,扬起阵阵尘土。卡车的轰鸣声仿佛是激昂的战歌,它们带着后方人民的深情厚谊,带着抗战胜利的希望,驶向那硝烟弥漫的前线。

曲靖在抗战期间承担了巨大的物资转运任务,是名副其实的物资转运枢纽。滇缅公路修通后,大量国际援华物资通过这条公路运抵昆明,然后再经曲靖转运至抗战前线。曲靖的转运站日夜繁忙,工人们挥汗如雨,将一箱箱武器弹药、通讯器材、医疗用品等军需物资,以及粮食、棉花等民用物资装上卡车,运往各个战场。据史料记载,曲靖不仅转运了大量的军需物资,如崭新的武器弹药,它们是战士们手中的利刃,随时准备刺向敌人的胸膛;精密的通讯器材,如同抗战的神经脉络,传递着每一个重要的指令;救死扶伤的医疗用品,是战士们生命的守护者,在战场上挽救着无数鲜活的生命。同时,还转运了大量的民用物资,如沉甸甸的粮食,是后方人民的心血,是抗战将士们力量的源泉;洁白的棉花,将被制成一件件温暖的棉衣,抵御冬日的严寒;珍贵的石油,是抗战机器的“血液”,让一辆辆卡车、一架架飞机能够正常运转。

以滇缅公路为例,这条公路在抗战期间昼夜不停地行驶着6000余辆汽车,它们就像一群不知疲倦的钢铁战士,将盟国援华物资运往中国各地。而曲靖,作为滇缅公路沿线的重要中转站,其物资转运量自然不容小觑。据统计,抗战期间,曲靖转运的抗战物资总量达到了数百万吨之巨。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曲靖人民为抗战付出的辛勤努力和巨大牺牲。在转运站里,工人们忙碌的身影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他们有的忙着装卸货物,沉重的货物压弯了他们的脊梁,但他们依然咬牙坚持着;有的仔细核对物资清单,眼睛紧紧盯着每一个数字和条目,确保物资的准确无误;有的则紧张地维修着车辆,在简陋的维修车间里,他们用粗糙的双手和简单的工具,让一辆辆故障车辆重新焕发生机。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眼神都透露出坚定与执着。他们知道,自己手中的每一件物资都关系到抗战的胜负,关系到无数人的生命安危。

曲靖的物资转运工作得到了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以滇交行为例,该行在抗战期间多次通过抵押放款、拨款垫款、透支、展期等方式,向滇缅公路等抗战物资转运通道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1939年至1941年,滇交行先后8次向滇缅公路提供了495万元的资金支持,保证了这条倍受国际国内关注的公路不因资金短缺而停工。滇交行的员工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他们不仅要应对复杂的金融形势,还要时刻关注着抗战的局势。他们深入工地,了解公路建设的进展情况。在崎岖的山路上,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徒步前往各个施工点。看到工人们在恶劣的环境中艰苦奋战,他们的内心充满了敬佩和感动。他们与工人们一起探讨解决资金难题的办法,在简陋的工棚里,大家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共同为公路的建设出谋划策。他们的身影穿梭在工地的每一个角落,他们的声音回荡在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地方。正是有了他们的努力和支持,滇缅公路才能得以顺利修建和维护,为抗战物资的运输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此外,滇交行还积极参与了抗战时期的其他物资转运工作。1945年,为支持航空转运业务,滇交行向战时运输管理局透支5000万元,随后又透支1000万元,支持昆明和通往重庆的滇东曲靖、陆良等地建设输油管线和油池,全力保障抗战战略物资的运输。在油池的建设现场,工人们日夜奋战,他们挖土、砌墙、安装管道,每一个环节都严谨细致。滇交行的员工们也在现场协调资金和资源,确保工程能够顺利进行。当飞机加满油,冲向蓝天时,每一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曲靖的民众在抗战时期表现出了极高的爱国热情,他们积极响应党组织的号召,为抗战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在曲靖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民众们踊跃捐款的场景。有一位老母亲,她将自己积攒多年的积蓄全部捐出,用于支持抗战。她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虽然老了,但也要为抗战出一份力。”还有一位年轻的姑娘,她将自己亲手织的棉衣捐给了前线战士,希望他们能够抵御冬日的严寒。许多老人、妇女和儿童都参与到了抗战物资的生产和转运工作中,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为抗战前线送去了温暖和希望。

同时,曲靖的各族劳动群众也积极参与了抗战物资的驿运工作。他们组成马帮,骑着高大的马匹,穿越崎岖的山路,将抗战物资运往前线。这些马帮的汉子们不畏艰难险阻,用他们的双脚和马背扛起了抗战物资运输的重任。据史料记载,抗战时期活跃在曲靖驿运线上的马帮多为回族马帮,另外滇西北还有藏族马帮。他们骑在高大的马背上,英姿飒爽。他们穿越了崎岖的山路,山路陡峭险峻,有的地方几乎是垂直的悬崖,但他们毫不畏惧,凭借着精湛的骑术和顽强的毅力,一步一步地艰难前行。他们趟过了湍急的河流,河水冰冷刺骨,水流湍急,稍有不慎就可能被卷走,但他们依然勇敢地冲过去。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风餐露宿是常有的事。在寒冷的夜晚,他们蜷缩在简陋的帐篷里,听着外面呼啸的风声,心中却充满了对抗战胜利的渴望。他们的身影在崇山峻岭间若隐若现,他们的马蹄声在寂静的山谷中回荡。

在抗战时期,曲靖还涌现出了许多英勇无畏的英雄人物。例如,“硬仗将军”王甲本,他因作战英勇,被誉为“硬仗将军”。抗战爆发后,他先后参加了淞沪会战、南昌会战等多场战役,最终在长衡会战中壮烈牺牲。他的英勇事迹激励着无数曲靖人奋勇前行,为抗战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此外,还有孙渡、刘尧民等曲靖籍的抗战英雄,他们都在各自的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这些英雄人物是曲靖的骄傲,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

曲靖的抗战历史留下了丰富的红色资源。如今,曲靖现有重要红色旧址、遗址、纪念设施(或场所)169处,国有馆藏革命文物170余件(套),红色档案资料400余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5处、文物保护单位63处、纳入云南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92处。这些红色资源不仅见证了曲靖在抗战时期的辉煌历史,也成为了今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走进曲靖的红色旧址,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到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那一座座古老的建筑,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但依然散发着庄严而神圣的气息。在那简陋的会议室里,仿佛还能看到当年革命先辈们围坐在一起,商讨抗战大计的场景。他们神情严肃,目光坚定,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争分夺秒地制定着战略决策。那一件件珍贵的革命文物,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的故事。一把破旧的枪支,它曾经在战场上击退了无数的敌人,见证了战士们的英勇无畏;一本泛黄的日记,上面记录着革命先辈们的战斗经历和生活点滴,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那一张张泛黄的历史照片,仿佛在展现着革命先辈们的英勇风采。照片中的他们,有的笑容灿烂,充满了对胜利的信心;有的神情坚毅,透露出对敌人的仇恨。

中共曲靖市委党史研究室等机构积极组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干部教育培训、党性教育等活动,引导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深入了解曲靖的抗战历史,传承和弘扬抗战精神。通过这些活动,曲靖的抗战历史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弘扬。许多参观者在参观完红色旧址后,都深受触动。一位年轻人感慨地说:“以前只是在书本上了解抗战历史,今天来到这里,亲身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的付出和牺牲,我才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我一定要传承和弘扬他们的精神,努力学习,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曲靖在抗日战争中,以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庞大的物资转运量、民众的积极参与、涌现的英雄人物、丰富的红色资源以及金融机构的有力支持,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今,曲靖这座曾经的抗战物资转运地,正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伟大的抗战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曲靖人奋勇前行。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曲靖人民将继续传承和弘扬抗战精神,以坚定的信念、无畏的勇气和不懈的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让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nizhuhe

nizhuhe

TA太懒了...暂时没有任何简介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