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热土珠街涌泉村:传承革命薪火,绽放时代光彩
红色热土珠街涌泉村。传承革命薪火,绽放时代光彩
红色历史遗迹。岁月留痕,精神永驻
红军长征过珠街。20世纪30年代,红军长征两次经过珠街涌泉村,1935年4月26日至28日,红六军团从宝山出发南渡珠街江,经大同、大营等地进入寻甸。1936年4月2日至3日,红二军团由会泽进入曲靖,从凤凰谷进入珠街,4月4日红六军团从功勒经板桥、珠街向可渡方向前进。红军在珠街期间,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还打富济贫,将从地主家拿出的粮食、财物分给贫苦百姓,更在沿途墙壁上留下了众多宣传标语,如“中国工农红军是保护干人利益的”等,这些标语至今仍清晰可见,它们见证了红军与当地百姓的鱼水情深,也见证了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
地下联络站遗址。在涌泉村大院子村内,有一处保存完好的地下联络站遗址。这里曾是红军长征时期地下党的秘密活动场所,如今,遗址依然保留着当年的样貌,走进其中,仿佛能穿越时空,看到当年地下党人为了革命事业秘密传递信息、策划行动的场景,这里是那段隐秘而伟大的革命历史的生动见证。
红军小道。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村民们修缮了一条1.5公里的红军小道。小道蜿蜒于山间,沿途风景秀丽,但道路崎岖不平,行走其中,人们可以切身感受到当年红军长征的艰辛与不易,更能深刻领悟到长征精神的内涵,这条红军小道也成为众多前来接受红色教育的人们重走长征路、体验革命艰辛的重要场所。
自然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独具韵味
六百年人工古树。在涌泉村中,静静矗立着一棵树龄逾六百年的古树,它历经风雨却依然枝繁叶茂。这棵古树见证了涌泉村的沧桑变迁,也见证了红军长征过珠街的历史,它与红军长征旧址、地下党联络站、古井等历史遗存共同构成了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的核心景观,成为了涌泉村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标识,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打卡留念。
传统古院落与老宅。村内还保留了许多传统的古院落和老宅,这些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承载着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其中一些古院落曾是红军留宿的地方,如今经过修缮保护,成为了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游客们可以漫步其中,欣赏传统的建筑工艺,感受浓郁的乡土气息,了解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历史变迁。
涌泉自然风光。涌泉村因泉得名,村内有众多清泉涌出,泉水清澈见底,四季长流不息。这些泉水不仅为当地居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也为村庄增添了几分灵秀之气。此外,村庄周边的自然风光也十分优美,山峦起伏,绿树成荫,田野广袤,景色宜人。在这里,人们可以在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的同时,尽情领略大自然的美丽风光,享受宁静惬意的乡村生活。
红色教育活动。形式多样,意义深远
主题参观与讲解。涌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建有800平米的涌泉红色革命纪念馆及民俗馆,馆内陈列着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图片资料和文献资料,通过详细的文字介绍、生动的图片展示和丰富的实物陈列,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红军长征过珠街的历史背景、革命历程以及当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革命斗争的英勇事迹。专业的讲解员会为参观者进行深入细致的讲解,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感悟革命先辈的初心使命和伟大精神。
沉浸式体验活动。基地充分依托村内的传统春米坊、豆腐坊等民间作坊,精心开发了“沉浸式”“体验式”红色文化体验套餐,推出了“红军的一天”体验活动。参与者可以穿上红军服,沿着红军小道前行,重走长征路,亲身体验当年红军的生活和战斗场景。此外,还可以参与制作红军餐、学习红军歌谣等活动,让人们的感官和心灵都受到深刻的触动,进一步增强了红色教育的效果和感染力。
红色拓展训练。为了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基地还在东面山顶建成了占地2.3亩的红色拓展基地,开展了丰富的红色拓展训练项目,如真人CS、丛林穿越、野外星空营地等。这些项目不仅锻炼了人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身体素质,更让人们在紧张刺激的活动中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和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奋进精神。
传承与发展。与时俱进,彰显价值
荣誉与称号的肯定。涌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自建成以来,凭借其丰富的红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教育价值,获得了多项荣誉和称号。2022年,被云南省延安精神研究会、曲靖市延安精神研究会授予“宣传教育基地”,被麒麟区委、区政府授予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曲靖市关工委授予“曲靖市青少年红色教育基地”。2023年11月被曲靖市委宣传部授予“曲靖市全民国防教育基地”,这些荣誉不仅是对基地过去工作的肯定,更是对其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方面所做贡献的高度认可。
助力乡村振兴的典范。麒麟区珠街涌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积极探索“旅游+红色文化”的发展模式,将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通过发展红色旅游,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2020年7月1日投用以来,已有6000余人(次)到这接受了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的建设不仅促进了红色旅游资源开发,还助力了脱贫攻坚。如今,当地村民们通过开办农家乐、民宿、售卖土特产品等方式实现了增收致富,同时,红色文化的传承也丰富了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乡村文明程度,涌泉村成为了以红色文化为引领、推动乡村振兴的典范。
持续创新与发展展望。为进一步提升基地的教育功能和吸引力,涌泉村不断对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进行完善和拓展。计划围绕田埂修建内圩河健身步道,将稻田分为科普实践基地、田野垂钓区、创意稻田区、捞鱼摸虾区,集聚酒坊、油坊、陶瓷手工作坊,供游客体验、拍照打卡。同时,丰富拓展训练项目,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服务质量,让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为传承红色基因、推动社会发展继续贡献力量。
相关新闻
悬崖电梯贯通民生与旅游,云南尼珠河村振兴双引擎
宣威市“四坚持”打造旅游促“三交”特色品牌
宣威市“四坚持”打造旅游促“三交”特色品牌近年来,曲靖市宣威市立足全市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积极融入全国、全省旅游发展大环境,着力在文化旅游业创新融合发展上找准发力点、寻求新突破,让“诗与远方”...
宣威尼珠河大峡谷的四个“世界之最”
宣威尼珠河大峡谷的非凡风光与无数挑战——探秘宣威尼珠河大峡谷的非凡之旅
尼珠河的历史
尼珠河的历史尼珠河位于宣威北部,发源于宣威北部的得禄乡,流经得禄、倘塘、杨柳、双河、阿都、文兴、普立7个乡镇,为北盘江北部最大的支流,与南部干流拖乐河于普立的腊龙汇水形成了北盘江。尼珠河又是宣...
-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