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尼珠河 >正文

桂涛声:字字皆烽火 声声振太行

NiZhuHe NiZhuHe . 发布于 2025-06-10 09:49:39 10 浏览

桂涛声:字字皆烽火 声声振太行

1906317日,在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菱角乡卡郎村的一处回族农舍内,桂涛声诞生了。幼年丧父的他,在贫苦中艰难成长,却在母亲的呵护与伯父的支持下,凭借着对知识的热切渴望,踏上了求学之路。从村中私塾到县立高小,再到云南省立曲靖师范公费学校,桂涛声一步一个脚印,在求学途中逐渐接触新思想、新文化,他的心中开始萌芽对不公的愤懑以及对公平正义的向往。

1923年,因积极参与学潮,被校方视为赤化分子而开除学籍的桂涛声,并未被困难所压垮。1927年,他重回曲靖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担任美术教员,以文艺为刃,在课堂内外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用反封建的话剧激荡起学生们心中的革命涟漪,却也因此再度被解聘。但革命的火种已然在他心中燎原,19285月,他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决心为共产主义事业奉献终身。

此后,桂涛声便开启了他隐秘而英勇的革命征程。他化名桂涛声,潜入国民革命军第16军参谋处担任上尉书记,在郴州驻地,面对国民党军队屠杀百姓的惨状,他痛心疾首,将满腔悲愤化作笔下的力量,在军营中秘密发展6名党员,建立地下党支部,利用公文传递进步书籍,为同志们输送精神养分。

1931年,因叛徒出卖被捕的他,在上海提篮桥监狱中遭受特务的残忍折磨,用老虎凳、辣椒水逼供,可他始终坚贞不屈,只字不提党的机密。在狱中,他与难友们用米汤在草纸上抄写《共产党宣言》,用烟盒纸写诗,那些燃烧着战斗激情的文字,为日后《在太行山上》等战歌的诞生埋下了伏笔。

1935年出狱后,桂涛声投身于抗日救亡宣传运动。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谢晋元率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桂涛声站在苏州河畔,看着对岸飘扬的国旗,热泪盈眶,连夜写下《歌八百壮士》。那句宁愿死,不退让的呐喊,经夏之秋谱曲后,成为全民抗战的精神旗帜,让无数中华儿女心中燃起不屈的火焰。

而在太行山的日子,更是让桂涛声的创作激情喷薄而出。他跟着游击队翻山越岭,见到了16岁的少年扛起红缨枪加入八路军,见到了白发母亲送儿子上战场。1938年春天,他在陵川的土窑洞里,将这些震撼人心的见闻化作《在太行山上》的歌词。后来,他将写在香烟包装纸上的歌词交给冼星海,冼星海连夜谱曲。当周恩来试唱第二声部时,在场者无不热泪盈眶。这首战歌迅速传遍大江南北,连日军俘虏都跟着哼唱,它如同一把利剑,直刺敌人的心脏,又似一束火把,照亮了抗日军民前行的道路。

抗战胜利后,桂涛声回到上海,先后在上海复兴中学和育才中学任教。尽管远离战场,但他依旧心系国家命运,积极参与社会活动。1948年,当他再次递交入党申请书时,却因复杂的历史经历未能恢复党籍,但他毫不在意地说道:只要能为党工作,我永远是一名战士。他的宿舍成了进步学生的秘密据点,油印小报、禁书刊物藏在讲台暗格里,他用自己的方式继续为革命事业添砖加瓦。

1977年,71岁的桂涛声回到卡郎村,在观音寺前,他捐出500元积蓄为孩子们建图书馆,村民们总会看到这位老人坐在村头,用枯枝在地上画音符,哼唱着那首激昂的红日照遍东方

19821216日,桂涛声在上海逝世,享年76岁。他的一生,是为革命、为文艺、为教育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从乌蒙山少年到抗战战歌之父,他用文字和行动谱写了时代的强音,他的故事如不朽的旋律,在历史的长河中悠悠回荡,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追寻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相关新闻

尼珠河的历史

尼珠河的历史尼珠河位于宣威北部,发源于宣威北部的得禄乡,流经得禄、倘塘、杨柳、双河、阿都、文兴、普立7个乡镇,为北盘江北部最大的支流,与南部干流拖乐河于普立的腊龙汇水形成了北盘江。尼珠河又是宣...

尼珠河 NiZhuHe NiZhuHe ⋅ 1月前 (06-10)
NiZhuHe

NiZhuHe

TA太懒了...暂时没有任何简介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