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尼珠河 >正文

沾益玉林山烈士纪念园:青山埋忠骨,精神耀千秋

NiZhuHe NiZhuHe . 发布于 2025-06-10 09:54:29 11 浏览

沾益玉林山烈士纪念园:青山埋忠骨,精神耀千秋

 

多民族融合下的精神家园

多民族文化交织的祭扫盛景。沾益玉林山烈士纪念园所在的沾益区是多民族聚居地,各民族在祭扫活动中充分展现独特风情。如彝族同胞在清明节期间,会穿着鲜艳的民族服饰来到纪念园,以传统彝族歌舞和祭祀方式缅怀先烈。在火把节期间,纪念园会组织火光映英魂主题晚会,邀请本地民族艺术家演绎英雄史诗,将民族文化与红色精神有机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这种多民族融合的祭扫活动,不仅增强了各族群众对英烈的敬仰之情,也促进了民族团结,使纪念园成为连接民族情感、凝聚家国情怀的重要纽带。

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二课堂。纪念园积极推动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与沾益区各大中小学建立合作机制,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例如,小小讲解员培训活动,让学生们通过学习烈士事迹,用自己的语言向游客讲解红色历史,亲身体验革命精神的传播;我心中的英雄征文比赛,激发青少年对英烈的崇敬与怀念之情,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此外,红色研学旅行项目更是吸引了大批学生前来参观学习,通过实地探访、情景模拟等方式,让青少年在沉浸式体验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为新时代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提供坚实支撑。

红色文化与民俗活动的创新融合。纪念园在文化建设方面积极吸收地方民俗元素,如在展馆中展出沾益剪纸、刺绣等非遗作品,巧妙地将英烈形象融入其中,以传统艺术形式展现红色文化魅力;举办红色皮影戏展演,用传统技艺讲述英雄故事,让游客在欣赏民俗表演的同时,感受革命精神。这种文化+红色的融合模式,不仅增强了游客的文化体验感,也让英烈精神更加贴近百姓生活,真正实现让历史说话、让文物发声

滇东北革命的重要见证

边纵六支队的辉煌战绩。194981日,滇桂黔边纵队第六支队在宣威落水洞宣告成立,这是一支由云南人民讨蒋自救军永支队、宣威支队、沾益支队整编而成的革命武装。六支队在滇东北大地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解放滇东北、阻击歼灭溃逃入滇的国民党军队、支援昆明保卫战,在云南解放进程中立下了不朽功勋。194912月,六支队配合解放军二野5兵团7146团,在玉林山展开围歼战,以零伤亡的代价俘敌千余人,缴获火炮30余门、枪支1300余支,这场战役的胜利加速了滇东北解放进程。

从烈士墓群到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沾益玉林山烈士纪念园始建于1957年,最初仅为一处小型烈士墓群。随着时代发展,政府不断加大对纪念设施的投入力度,先后于1985年、2003年进行两次大规模扩建。2021年,纪念园被列入云南省重点烈士纪念设施建设保护项目,全面启动现代化升级改造工程,新增智慧导览系统、多媒体展示厅、烈士事迹陈列馆等功能区域。1997年、2009年,纪念园两次被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滇东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教育功能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

英烈名录背后的感人故事。纪念园内安葬着包括李德生、王志刚等在内的上百位革命烈士,其中不乏参加过长征、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重大战役的英雄人物。近年来,园区通过走访烈士家属、查阅档案资料等方式,整理出版《玉林山英烈传》,详细记录每位烈士的生平事迹与战斗经历。如李云蒿烈士,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辗转贵县、邕宁等地从事地下工作,1945年因叛徒出卖被捕,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他始终坚贞不屈,最终英勇就义。这些真实可感的故事,成为激励后人奋发图强的精神力量。

生态与纪念的完美融合

四季如画的生态园景。玉林山地处云贵高原腹地,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园区依山而建,绿树成荫,环境清幽。春天,樱花、杜鹃竞相绽放,一片花海;夏天,绿树成荫,成为市民避暑的好去处;秋天,枫叶染红山林,如诗如画;冬天,松柏苍翠,彰显着生命的顽强。纪念园内部种植大量松柏、杜鹃等本地特色植物,形成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四季景观格局,既符合传统陵园肃穆而不失生机的设计理念,也契合现代生态旅游的发展趋势。

文化与自然景观的深度融合。在景观设计上,纪念园注重将红色文化元素与自然风光有机结合。例如,英烈长廊采用仿古建筑风格,沿山势蜿蜒而上,沿途设有浮雕墙、诗词碑刻等艺术装置,讲述英烈故事;初心广场利用天然地形打造下沉式观演空间,常用于举办红色文艺演出、诗歌朗诵等活动,实现文化展示与自然景观的深度融合。此外,纪念园内的假山、溪流、湖泊等景观与烈士纪念设施相得益彰,营造出庄严肃穆而又宁静祥和的氛围。

生态修复与绿色发展的典范。近年来,纪念园积极推进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封山育林、水土保持、植被恢复等措施,有效改善了周边生态环境。同时,园区引入光伏发电、雨水回收等绿色技术,打造低碳环保型纪念场所。2024年,纪念园被评为云南省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基地,成为红色旅游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的重要典范。如今,园内植被覆盖率高,吸引了众多鸟类和小动物栖息,游客在缅怀先烈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实现了红色教育与生态教育的有机统一。

红色记忆与地方文化的双重积淀

地方史与革命史的交汇融合。沾益历史悠久,早在明代就已设县治,文化底蕴深厚。玉林山地区不仅是革命烈士长眠之地,也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纪念园所在地原为古驿道旁的一处驿站遗址,历史上曾是商旅往来、兵家必争之地。如今,园区内特设古今对话展区,通过实物展陈、数字投影等方式,展现玉林山从古代驿站到红色圣地的历史演变过程。例如,展示古代商队在玉林山驿站的活动场景,以及革命时期边纵六支队如何利用当地地形进行战斗,赋予纪念园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民俗文化与英烈精神的创新演绎。纪念园将地方民俗文化与红色文化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文化体验。如在展馆中展出沾益剪纸、刺绣等非遗作品,描绘英烈形象;举办红色皮影戏展演,用传统技艺讲述英雄故事。此外,园区还会在重大节日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活动,如红色主题的花灯展、民俗歌舞表演等,让游客在感受民俗文化魅力的同时,深刻体会到英烈精神。

数字化传播红色文化的前沿阵地。为提升文化传播力,纪念园率先引入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技术,打造沉浸式英烈故事体验馆。游客可通过佩戴设备穿越至抗战前线,亲历英雄战斗场景,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无畏。同时,园区还开通云纪念平台,支持线上献花、留言悼念等功能,打破地域限制,让更多人参与红色文化传承。2024年,纪念园通过线上平台开展的清明祭英烈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数万名网友参与,有效扩大了红色文化的传播范围。

创新驱动的红色教育新高地

智慧化设施提升服务水平。近年来,沾益玉林山烈士纪念园持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全面提升服务接待能力。2023年完成智慧管理系统建设,实现人脸识别入园、语音导览、电子票务等便捷功能;新建多功能报告厅、学术交流中心,承接各类党建培训、学术研讨活动。此外,纪念园还引入智能讲解员,为游客提供更加详细、生动的讲解服务。目前,园区年接待游客量已突破50万人次,成为云南省最具影响力的红色教育基地之一。

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纪念园的建设带动了周边乡村旅游、民宿经济的发展。当地政府依托园区资源,打造红色+生态+康养融合发展示范区,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红色主题酒店、文创集市、农耕体验园等配套项目,形成集纪念、研学、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旅游目的地。例如,周边村庄发展红色民宿,将当地特色农产品加工成文创产品进行销售,村民收入显著提高。2024年,玉林山村入选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范例。

创新机制激发园区活力。为提升管理运营效率,纪念园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新型管理模式,引入专业团队负责展览策划、活动组织等工作。同时,联合高校、研究机构成立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开展烈士事迹研究、红色文化传播等课题攻关,推动纪念园向研究型、创新型方向发展。例如,与当地高校合作开展的红色基因传承与创新课题研究,为纪念园的教育活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相关新闻

尼珠河的历史

尼珠河的历史尼珠河位于宣威北部,发源于宣威北部的得禄乡,流经得禄、倘塘、杨柳、双河、阿都、文兴、普立7个乡镇,为北盘江北部最大的支流,与南部干流拖乐河于普立的腊龙汇水形成了北盘江。尼珠河又是宣...

尼珠河 NiZhuHe NiZhuHe ⋅ 1月前 (06-10)
NiZhuHe

NiZhuHe

TA太懒了...暂时没有任何简介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