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革命烈士陵园:红色丰碑映初心,精神永续谱新篇
宣威革命烈士陵园:红色丰碑映初心,精神永续谱新篇
红色基因浸润的沃土
祭扫传承
缅怀英烈的民间仪式
在宣威,清明节与烈士纪念日不仅是日历上的标记,更是全民参与的精神洗礼。当地民众自发前往陵园,手持白菊、默哀鞠躬,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对先烈的敬意。家长们常带着孩子,在烈士墓前讲述“虎胆英雄”徐文烈率部突围、血战湘江的壮举,或“红色特工”蒋永尊深入敌营传递情报的惊险故事。这些口耳相传的叙事,让革命精神在代际间生生不息。
教育实践
校园与社区的红色课堂
宣威市第一中学每年组织新生在陵园举行入团仪式,学生在纪念碑前宣誓,佩戴团徽的瞬间,仿佛与历史对话。社区则创新开展“红色剧本杀”活动,参与者通过扮演革命志士,在模拟情境中体验抉择的艰难与信仰的力量。这种沉浸式教育,让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触手可及的情感共鸣。
文化创新
民间艺术的红色表达
宣威花灯剧团以“六六分队”游击战为原型,创作大型花灯戏《东山火种》,在全省巡演时引发强烈反响。当地剪纸艺人将烈士形象融入作品,一幅《铁血长征》剪纸长卷,用细腻的刀法再现红军过宣威的场景,被多家博物馆收藏。这些艺术实践,让红色文化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大众生活。
从烽火岁月到精神地标
革命火种
滇东大地的觉醒
20世纪20年代,宣威籍进步青年周建屏将马克思主义著作带回家乡,在东山镇秘密成立读书会。1935年红军长征途经宣威,300余名青年追随红军北上,其中许多人牺牲在娄山关战役中。如今,陵园内“红军长征过宣威”浮雕墙,以刀刻般的笔触定格了军民鱼水情的感人瞬间。
武装斗争
滇东北的红色心脏
1948年,滇桂黔边纵队第六支队在宣威成立,其指挥部旧址现为陵园内的“红色指挥所”展馆。展柜中陈列的《滇东北革命根据地形势图》,详细标注了“六六分队”转战宣威、富源、沾益的路线。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一支锈迹斑斑的驳壳枪,它曾伴随队长赵祚传穿越敌占区,见证了“宣威起义”的枪声划破黎明。
陵园新生
军地协作的守护典范
2021年,曲靖市检察院联合军事检察院启动专项保护行动,运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陵园建筑进行“数字存档”,并建立“红色资源动态管理数据库”。如今,游客扫描纪念碑旁的二维码,即可观看《宣威革命斗争史》3D动画,让历史“活”在指尖。
山水间的精神家园
生态陵园
四季更迭的红色画卷
陵园依山势而建,与东山公园形成“山为骨、水为脉、绿为魂”的生态格局。春日,樱花与烈士雕像相映成趣;夏日,松柏如伞盖遮阴;秋日,枫叶似火点燃纪念碑;冬日,薄雪轻覆墓碑,更显庄严肃穆。这种自然与人文的交融,让瞻仰成为一场心灵的净化之旅。
科技赋能
沉浸式红色体验空间
2023年建成的“乌蒙铁血”数字展厅,运用VR技术还原“虎头山战役”场景。游客戴上设备,仿佛置身战壕,炮火声、冲锋号声交织,亲历革命先辈的浴血奋战。更令人称奇的是“红色元宇宙”体验区,通过AI技术复原蒋永尊烈士形象,实现与虚拟人物的跨时空对话。
乡村振兴
红色旅游赋能绿色发展
陵园周边村落借势发展“红色旅游+生态农业”,打造“红军餐”体验馆,推出荞麦粑粑、南瓜汤等忆苦思甜餐。农户将自家院落改造成“红色民宿”,墙绘上描绘革命故事,客房以“遵义”“延安”命名。2024年,宣威市红色旅游综合收入突破2亿元,带动周边3个行政村集体经济年增收超50万元。
宣威革命烈士陵园,不仅是一座纪念先烈的圣地,更是一本鲜活的红色教科书、一座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从军地协作的守护机制,到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再到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这里正以“红色+”模式书写新时代精神传承的答卷。当人们站在纪念碑前,俯瞰这座因红色基因而焕发生机的城市,终将懂得英雄从未远去,精神永续长存。
相关新闻
悬崖电梯贯通民生与旅游,云南尼珠河村振兴双引擎
宣威市“四坚持”打造旅游促“三交”特色品牌
宣威市“四坚持”打造旅游促“三交”特色品牌近年来,曲靖市宣威市立足全市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积极融入全国、全省旅游发展大环境,着力在文化旅游业创新融合发展上找准发力点、寻求新突破,让“诗与远方”...
宣威尼珠河大峡谷的四个“世界之最”
宣威尼珠河大峡谷的非凡风光与无数挑战——探秘宣威尼珠河大峡谷的非凡之旅
尼珠河的历史
尼珠河的历史尼珠河位于宣威北部,发源于宣威北部的得禄乡,流经得禄、倘塘、杨柳、双河、阿都、文兴、普立7个乡镇,为北盘江北部最大的支流,与南部干流拖乐河于普立的腊龙汇水形成了北盘江。尼珠河又是宣...
-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