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将军周建屏:从云南少年到抗日英烈
铁血将军周建屏:从云南少年到抗日英烈
1892年8月26日,在云南省宣威市倘塘镇的一个小官家庭里,周建屏诞生了。父亲周义忠在清末于宣威县任职,为他提供了接受传统教育的机会。少年时期的周建屏,在私塾中攻读《四书》《五经》,但他的心却不止于此,怀揣着救国救民的理想。
投笔从戎,开启军旅生涯
1908年,17岁的周宗尧(周建屏原名)怀着报国为民的志向,更名周建屏,毅然加入了新军,并于次年考入了云南讲武堂。在这里,他掌握了现代军事技能,确立了“铁血报国”的信念。1911年,周建屏参加了辛亥革命,之后又参与了护国战争和反对张勋复辟等重大军事活动,在战火中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员。
1915年护国战争爆发,周建屏在朱德麾下任连长,参与云南倒袁护国起义,因战功升迁至旅参谋长。然而,在军阀混战的年代,他目睹了滇军内部的腐败与无意义,深感失望,于1923年解甲归田,回到江西金溪老家务农。
觉醒信仰,投身革命洪流
1926年,在周恩来推荐下,周建屏进入黄埔军校学习,并在此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了一条不同的道路。1927年南昌起义爆发,周建屏率部参加,后在起义军南下潮汕的途中,他率部死守三河坝,身负重伤仍指挥战斗,与部队失散后辗转到达上海找到了党中央。
转战四方,创建革命根据地
1929年,周建屏受党中央派遣,化名改装,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前往弋横苏区,与方志敏等人会合,协助开展武装暴动。他亲率突击队取得暴动胜利,此后历任红军团长、师长等职,与方志敏、邵式平等人合作,打下景德镇等多处要地,屡次击败国民革命军。1930年9月,周建屏所部被扩编为红十军,他担任军长,与方志敏并肩作战,多次粉碎国民党军对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围剿”,巩固和发展了根据地。他创造性地运用“声东击西”“围魏救赵”等战术,在横峰何家坝伏击战中,他让战士们把鞭炮放在铁桶里燃放,造成千军万马的声势,一举歼灭敌军一个团。
长征路上,展现不屈精神
1933年初红十军被调往中央苏区,整编成为红十一军,周建屏继续担任军长。1933年10月,红军整编后,他担任红十九师师长,后又调任独立红24师师长。长征开始后,周建屏率部留在南方进行游击战。1935年,他在一次战斗中负重伤,被送往上海抢救,次年伤愈后赴延安,任抗大第二科科长。
抗日战场,英勇就义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周建屏参加洛川会议,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第八路军后,任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副旅长,率部开赴晋东北抗日前线,参加平型关战役。之后,他率部挺进五台山至河北阜平一带,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1937年年底,周建屏率部开创了晋察冀边区四分区,任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司令员。在河北平山小觉镇,他带领战士们一边打仗一边帮老乡种地,深受百姓爱戴。然而,由于长期的艰苦斗争和旧伤复发,1938年6月13日,周建屏因脊髓炎不治逝世,年仅46岁。
周建屏将军的一生,是为国家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的事迹和精神,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1939年,日军毁坏周建屏陵墓,当地人民舍生忘死保护将军遗骨。1940年,当地政府在小觉镇重修陵墓。1953年,周建屏将军遗骨迁葬于石家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1988年5月,其故居被宣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后面向公众开放。2015年8月24日,周建屏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周建屏将军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安康而努力奋斗。
- 上一篇: 麒麟区桂芳巷10号院:滇东北革命星火的策源地
- 下一篇: 云南省富源古敢乡补掌村:水族乡水五寨之一
相关新闻
悬崖电梯贯通民生与旅游,云南尼珠河村振兴双引擎
宣威市“四坚持”打造旅游促“三交”特色品牌
宣威市“四坚持”打造旅游促“三交”特色品牌近年来,曲靖市宣威市立足全市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积极融入全国、全省旅游发展大环境,着力在文化旅游业创新融合发展上找准发力点、寻求新突破,让“诗与远方”...
宣威尼珠河大峡谷的四个“世界之最”
宣威尼珠河大峡谷的非凡风光与无数挑战——探秘宣威尼珠河大峡谷的非凡之旅
尼珠河的历史
尼珠河的历史尼珠河位于宣威北部,发源于宣威北部的得禄乡,流经得禄、倘塘、杨柳、双河、阿都、文兴、普立7个乡镇,为北盘江北部最大的支流,与南部干流拖乐河于普立的腊龙汇水形成了北盘江。尼珠河又是宣...
-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