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尼珠河 >正文

宣威宝山武装起义纪念碑:滇东北红色丰碑的多元密码

NiZhuHe NiZhuHe . 发布于 2025-06-10 10:15:02 12 浏览

宣威宝山武装起义纪念碑滇东北红色丰碑的多元密码

 

在滇东北的崇山峻岭间,宣威市宝山镇矗立着一座高19.48米的纪念碑,它不仅是滇东北革命斗争的见证者,更是人文风情的承载者、发展奇迹的书写者。这座将红色基因与自然造化、人文传承深度融合的宝山武装起义纪念碑,以独特魅力跨越时空,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民族记忆与红色信仰的交响

彝歌中的红色血脉

《歌唱英雄李天柱》的传唱

宝山镇是彝族、苗族等多民族聚居地,每当火把节等传统节日,彝族同胞会身着盛装,围坐在宝山武装起义纪念碑前,用彝族海菜腔传唱《歌唱英雄李天柱》。这首从1949年沿唱至今的民族歌谣,讲述了1949年宝山游击队战士李天柱在战斗中壮烈牺牲的故事。村民们通过音乐将红色记忆融入民族文化血脉,在歌声中传递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也让红色精神在民族文化的滋养下根深叶茂。

舌尖上的红色记忆

黄豆腐与红军餐

宝山黄豆腐是当地特色美食,传说红军长征过宣威时,村民以豆腐充军粮,因山区水质差异,豆腐呈黄色且韧性十足,故称黄豆腐。宝山镇街头的豆腐摊仍沿用古法制作,游客可边品尝豆腐边听店主讲述红军故事。此外,当地还复原了红军当年的野菜汤”“玉米馍等简餐,开发出红军餐体验项目,将宣威火腿与野菜粥结合,让游客在味蕾上感悟红米饭、南瓜汤的革命传统,使红色记忆在舌尖上得以传承。

百年老屋的红色守护

树打箐村的乡愁记忆

树打箐村一座拥有十七道门的百年老屋静静诉说着历史。青瓦白墙的建筑内,陈列着纺车、油灯、蓑衣等老物件,记录着当地百姓支援革命的故事。老屋主人至今保存着祖辈为起义队伍缝制军鞋的账本,泛黄的纸页上清晰记载着布鞋20双,麻线3的字样。这座百年老屋成为红色+民俗的体验地,游客在触摸历史的过程中,感受到宝山人对革命精神的坚守,让红色文化在岁月的沉淀中更具温度。

从烽火校园到红色丰碑

校园烽火

地下党在宝山中学的隐秘战线

1946年秋,云南省工委派遣刘宗邦、黄融两位党员潜入宝山中学,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建立党的工作据点。他们在教室讲台与田间地头间架起秘密交通线,将格宜、宝山一带编织成严密的革命网络。至19474月,宝山中学党支部正式成立,这个看似普通的乡村学堂,实则承担着掩护干部、传递情报、培训骨干的多重使命,成为滇东北革命斗争的神经中枢19488月,云南人民讨蒋自救军三支队夜袭宝山乡公所,宝山中学师生趁机起义,加入三支队,编为四大队,谱写了校园革命史上的壮丽篇章。

两次起义

燃起滇东北革命的熊熊烈火

19482月,柴灿国、腾显清等党员在宝山、格宜地区组织起1500人的起义队伍,打响了滇东北地区大规模武装斗争的第一枪。虽遭敌军围剿,但余部180余人最终加入朱家璧领导的一支人民的军队,为云南解放事业注入了重要力量。19492月中旬,宝山中学党组织又组织师生及附近农民100余人举行第二次武装起义,组成宝山游击队,后被整编为滇桂黔边纵队第六支队316连。两次起义间隔仅一年,且均以学校为据点,凸显宝山革命斗争的持续性与战略价值,成为云南早期武装斗争的关键节点。

从旧址到名录

红色文物的保护与传承

2018年,宝山武装起义纪念碑被国务院列入红色文物名录,与摩布村龙池塔、德积村碉楼等共同构成宝山镇红色文化矩阵。宝山二中充分利用纪念碑的教育功能,将其作为德育教育基地,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开展主题班会、举办纪念活动等形式,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校园内的陈列室保存着当年的文件、武器等珍贵文物,成为研究滇东北革命史的活教材,让革命历史在新时代得以传承和延续。

山水之间的革命印迹

天生桥奇观

游击战场的天然屏障

纪念碑所在的宝山乡,喀斯特地貌造就了天生桥”“溶洞群等独特景观。起义期间,游击队利用仙人洞储存物资,在一线天峡谷设伏击点。如今,景区开发了红色+地质旅游项目,游客可沿玻璃栈道探秘起义遗址,在感受自然奇观的同时,体验历史遗迹的厚重。天生桥奇观见证了革命斗争的艰苦岁月,成为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独特景观。

革香河生态画卷

一江碧水绕青山的壮丽景观

距纪念碑约5公里的革香河第一湾,江水青碧如玉,峡谷两岸奇峰对峙,秋日红叶漫山,吸引了众多画家、摄影家前来采风。更令人称奇的是峡谷中的桥上桥奇观

清代石拱桥、民国钢混桥与现代钢筋拱桥三桥叠立,成为宣威独特的交通史活化石,其中清代石桥正是1936年红二、六军团长征途经宣威时的重要通道。革香河不仅以自然之美吸引游客,更以红色历史赋予景观深刻内涵,使自然与人文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十里杜鹃岭

山间野趣与红色信仰的双重震撼

距纪念碑不远的嘎立村十里杜鹃岭,每年5月高山杜鹃次第绽放,形成粉红、火红、洁白交织的花海。云雾缭绕间,野趣横生的原生态景观与革命遗迹相映成趣,吸引游客漫步花丛,感受山间野趣与红色信仰的双重震撼。杜鹃花海成为自然景观与红色文化结合的典范,让游客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接受革命精神的洗礼。

从革命记忆到精神传承

历史痕迹的铭刻

碑文与浮雕的叙事力量

宝山武装起义纪念碑的碑身正面刻有宝山武装起义纪念碑,背面为详细碑文,铭刻着1947年至1949年间的革命历史。碑座两侧的浮雕展现夜袭落水洞”“岩羊山伏击战等真实战役场景,刻画了李天柱、蒋永尊等烈士形象。碑文记载的七烈士就义事件尤为震撼

1949年国民党突袭根据地,七名战士弹尽粮绝后跳崖殉国,当地至今保留七烈士崖遗址。碑文与浮雕以艺术的形式记录历史,传递革命精神,成为历史的无声讲述者。

文化传承的活力

教育基地与陈列室的育人功能

宝山二中将纪念碑作为学校的德育教育基地,开设红色文化课,邀请老党员讲述起义故事;组织学生参与纪念碑周边环境维护,开展我为烈士种棵树活动;与曲靖师范学院合作建立研学基地,开发重走起义路线”“模拟战斗沙盘等体验课程。学校培养出百余名学生加入省市红色宣讲团,成为传播革命精神的小使者。同时,宝山镇充分利用纪念碑这一红色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如举办红色文化讲座、红色故事宣讲等,使宝山武装起义纪念碑成为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阵地。

数字技术赋能

云上纪念馆的创新实践

2023年,宣威市投入500万元建设云上宝山虚拟展厅,通过三维建模还原1948年起义场景,观众可在线虚拟攀登纪念碑、观看起义路线动态图。碑体下方增设二维码墙,扫码即可听取起义亲历者后代讲述祖父辈的峥嵘岁月。2023年,云上纪念馆上线半年,访问量突破120万人次,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阵地。数字技术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得以创新传承,吸引更多人了解和铭记革命历史。

从红色资源到乡村振兴引擎

红色旅游的融合创新

重走起义路的沉浸体验

宝山镇打造了重走起义路精品线路

从宝山纪念碑出发,经格宜·起义旧址,至田坝红军烈士墓,沿途设置VR体验点,复原1948年战斗场景。配套开发的红军餐体验项目,将宣威火腿与野菜粥结合,让游客在味觉记忆中感悟红米饭、南瓜汤的革命传统。此外,当地还开发了宝山起义主题文创产品,如以起义军五角星绑腿为灵感的布鞋、印有七烈士崖图案的苦荞茶,年销售额超300万元。2024年,当地计划打造红色IP主题露营地,将起义故事融入星空电影、剧本杀等新业态,推动红色旅游与现代产业的深度融合。

红绿融合模式

从风电场到致富碑的转化路径

宝山镇将风电场、自行车赛道等现代设施融入红色旅游

游客可骑行万米赛道穿越杜鹃花海,在风车阵下聆听起义故事;企业将纪念碑图案注册为商标,开发出宝山红系列农产品,年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这种红绿融合模式,使纪念碑成为带动1200户农户增收的致富碑。当地延续革命时期自力更生的精神,通过种植富硒马铃薯、发展肉牛养殖等产业,带动全乡80%农户脱贫致富,真正实现了红色基因绿色动能的转化,让革命老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跨省联动发展

滇黔红色走廊的协同效应

宝山起义纪念碑与贵州盘州鸡场坪战斗遗址、富源胜境关红军石刻组成滇黔红色走廊2023年开通的红色专列串联三地景点,带动沿线农家乐增收40%,宣威火腿、宝山黄豆腐等特色美食借势打开全国市场。跨省联动不仅促进了红色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还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为革命老区的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力。

宣威宝山武装起义纪念碑,这座镌刻着滇东北革命历史的红色丰碑,正以其独特魅力,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续写着更加辉煌的篇章。它不仅见证了历史的烽火硝烟,更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与信仰,融合着自然的壮美与人文的深厚,在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的道路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相关新闻

尼珠河的历史

尼珠河的历史尼珠河位于宣威北部,发源于宣威北部的得禄乡,流经得禄、倘塘、杨柳、双河、阿都、文兴、普立7个乡镇,为北盘江北部最大的支流,与南部干流拖乐河于普立的腊龙汇水形成了北盘江。尼珠河又是宣...

尼珠河 NiZhuHe NiZhuHe ⋅ 1月前 (06-10)
NiZhuHe

NiZhuHe

TA太懒了...暂时没有任何简介

精彩新闻